2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空间探测计划的开展,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探测机器人方面的先期方案设计和研制,但主要针对月球探测。
由航天集团和几所高校联合开发的“月球车”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亮相(图12)。同时,上海航天局联合国内数十家科研机构共同研制了自己的“月球车”。除此之外,国内各大高校都着手研制自己的星球机器人。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都研制了自己的“月球车”。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独辟蹊径,将轮腿融合在一起,设计开发了六足轮腿结构的星球探测机器人,如图13所示。
由于我国星球探测机器人的研究起步较晚,整体来说,星球探测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和欧美日的差距还很远,有待奋起直追。
星球探测机器人的着陆方式
星球探测机器人要经过发射、轨道转移、绕星飞行这一漫长的过程,安全地降落在目的星球上才能开展相应的探测任务,完成自己的探测使命。着陆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探测任务能否成功。探测机器人能不能安全降落,其着陆方式至关重要。
航天器着陆方式分为“硬着陆”和“软着陆”两种。顾名思义,“硬着陆”是指航天器未经专门减速装置的减速,而以较大速度直接冲撞着陆的方式称作硬着陆。由于着陆速度过大,航天器将完全或大部损坏,因此航天器硬着陆就是毁坏性的着陆。“软着陆”是指航天器经专门减速装置减速后,以一定的速度安全着陆的着陆方式。星球探测机器人在着陆过程中必须保证自身及携带设备的安全,以保证着陆后开展探测任务。因此,星球探测机器人不可能采用“硬着陆”方式,而必须采用“软着陆”的方式。
为了将星球探测机器人安全送上外星,目前采用过的软着陆策略有“反推火箭+脚架”式、“反推火箭+缓冲气囊”式以及“反推火箭+空中吊车”式三种。在有大气层的外星(如火星),可以利用降落伞进行前期减速,以降低降落速度;而在没有大气层的外星(如月球),只能利用反推火箭的反推力来降低着陆速度。
“反推火箭+脚架”方式是外星着陆的传统方式,优点是定位准,缺点是反推发动机附着在探测器表面无法移除,落地时扬尘也比较严重。历史上苏联的两架月球探测车Lunokhod 1和2就使用了这样的着陆策略:车体在上,脚架式着陆架在下,以“反推火箭+脚架”方式着陆,着陆后月球车从斜坡驶离着陆架进行探测。2008美国发射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也采用了这种着陆方式,如图14所示。
“反推火箭+缓冲气囊”方式就是针对“反推火箭+脚架”方式的问题做出的改进:将反推火箭放置在降落伞和探测机器人中段,探测机器人用气囊保护,降落时先放出气囊,然后火箭点火控制下降速度,着陆后气囊缓冲反弹以保护装置。这种方式显然无法做到精确定位,气囊弹跳的停止距离一般在一千米左右。此外,气囊本身也比较脆弱,无法为过大过重的探测机器人提供保护,如果气囊意外破裂的话也很可能造成探测机器人的损毁,而且,在没有大气层的星球(如月球)也不能采用。美国的火星探测车“机遇”号和“勇气”号就采用这种方式着陆火星,如图15所示。
美国的“好奇”号采用了反推火箭在上,车体在下的“反推火箭+空中吊车”模式,如图16所示。这种方式同样是将火箭与车体分开,而又能实现精确着陆,避免了前两种着陆方式的弱点,但是过程较为复杂。
星球探测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星球探测机器人的移动方式开始从单一的移动机构向复合式移动机构方向过渡,本体从简单的折叠机构向更强变形能力的机构发展。星球探测机器人能够根据外星环境状况,选取合适的移动方式,并改变自身构型,通过探测区域,高效地完成探测任务。因此,具有复合移动方式和具有一定变形能力的星球探测机器人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未来将出现载人星球探测机器人,其将具有自主驾驶和人工驾驶两种模式,不仅能像美国的“Apollo”计划的月球车那样人工驾驶,还能像其他无人探测机器人那样自主驾驶。宇航员登陆其他星球后的活动范围有限,而载人星球探测机器人是扩大宇航员活动范围、减小宇航员体力消耗的有效探测工具。载人星球机器人可以作为一个大载重多用途的工具来协助人类进行星球探测,帮助宇航员从着陆器上卸下仪器装备并进行长距离的运输,随时存放宇航员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样本。在建立外星基地后,载人星球探测机器人可以帮助宇航员完成长距离的物资搬运工作。
星球探测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导航定位以及地图构建的能力将越来越精确,其自身携带的仪器设备的功能也越来越强,能源的使用效率也将越来越高,探测能力也将越来越优秀。
同时,星球探测机器人根据任务不同,会出现专用、通用的星球探测机器人组成一个机器人群体。这种在综合集成基础上的机器人群体能力的增强并不是单个机器人能力的简单迭加,而具有突现特性,一定程度上呈现指数倍增趋势,在外星探测与开发中会具有突出优势。
结论与展望
经过多年的研究,国内外在星球探测机器人领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陷入软土壤中或倾翻后能自动恢复正常行驶能力的星球探测机器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同时外星能源、智能导航等一系列问题有待科研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国内在星球探测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待于奋起直追。相信很快我国的“月球车”将登陆月球表面进行探测,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火星探测机器人也会登陆火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