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丹顶鹤 于 2013-7-17 10:28 编辑
中国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技术发展史(一) 王 书 人
中国人飞线操纵模型飞机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随着欧、美发达国家航模发动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商品,线操纵模型飞机便成为世界各国航空模型爱好者所青睐的项目。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后,这个项目的技术水平,包括发动机、模型及操纵技术方面都普遍地迅速提高。当然这种技术必然会传入中国,然而在那时落后的旧中国,只有如香港、上海、广州、天津等通商口岸城市能够接触到外国的这些技术,但大多是落后国外多年的技术,如发动机都是国外淘汰的商品,不易启动或因马力不足而不能起飞。所以飞特技动作更是不可想象的事了。况且那时候接触这个项目的人极少,全国性的赛事寥寥无几,技术水平无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的发展,全靠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的支持和倡导下,成立了中央国防体育协会,要求大力发展航空体育运动。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国防体育机构,并设立了航空模型研究室、俱乐部等,参加航空模型运动的青少年爱好者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了。1953年,在国家的支持下,首批国产53—18;55—18压燃式发动机问世了。线操纵模型飞机的普及率才有所提高。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航空俱乐部的教练和一些爱好者;全国一些重点航空院校、理工科大学航模组的教师、学生都搞起了线操纵模型飞机。那时的模型主要是仿照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设计图。自己找木料,将木料用手工的方法破成木片、木条等模型材料来制作模型,想买到模型材料实属不易。当时使用的胶粘剂只有木工用的动物皮胶、酪素胶和自己泡制的快干胶等。要制做一架性能良好的模型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尽管如此,飞线操纵模型的爱好者愈来愈多了。由于发动机和模型水平不高,大家在理论技术方面的认识不足,能够平稳的起飞、着陆、飞一个正筋斗等简单的特技动作就相当了不起了。当时中央国防体协成立了航模研究室,陆续出版了大量的油印的技术资料,使航模爱好者们如获至宝;中央航模研究室多次搞干训班,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培训专职教练、技术干部;有计划地组织生产航模器材,并免费向基层发放。随着国产和平1.5cc发动机的问世,加上器材供应充足,我国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的技术水平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56年5月27日—6月2日我国首次组织代表队赴匈牙利参加第五届社会主义国家航空模型比赛。盛焕鸣(我国线操纵特技项目最早的优秀选手)获这个项目的第4名。 1956年底,和平1.5cc压燃式发动机由当时的国营湘江机械厂试制成功了。由于设计合理,军工制造,质量可靠,发动机起动性能好,工作稳定,剩余马力较大,重量较轻等优点,从而成为当时航模爱好者飞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首选的发动机。(见照片—1) 该发动机重量:135g 最佳状态工作转速:6000—11000转/分 。所以很适合做线操纵特技模型的动力。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全国当时的ZZ形式的鼓舞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了***自治区以外的体委相继都成立了航空模型俱乐部,运动队。(包括专业及业余的)各大、中城市少年宫、重点中学也纷纷成立了航模组。因此,飞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爱好者开始遍及全国。在全国爱好者的刻苦训练和努力钻研下,才比较深刻地了解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飞行原理。对模型结构布局的设计与制作、发动机的使用、螺旋桨的配合等技术方面有着很大的提高。所以特技飞行技术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当时发动机气缸容积较小,马力不足,模型必须作得小而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来完成当时规定的特技动作。 使用和平1.5CC压燃式发动机的模型数据一般如下:机翼翼展:850—900毫米左右;平均翼弦:180—200毫米左右;机身长;550—600毫米左右;水平尾翼翼展:350—400毫米左右;水平尾翼平均翼弦:100毫米左右;总升力面积:21--24平方公寸左右;飞行重量:350—500克左右为最佳;(竞赛用的仓身模型稍重些) 翼载荷:18—22克/平方公寸;重心位置一般都在机翼根弦距前缘15%—20%左右;发动机安装形式均以正装或侧装;螺旋桨:直径180—200毫米左右;螺距110—120毫米左右;单一操纵升降舵形式;飞行半径均在10—12米左右。以上这些模型数据是很多老一辈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爱好者、教练员、运动员多年刻苦训练的实践总结。在以后的全国比赛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中,各省、市运动员很多采用和平1.5CC压燃式发动机作动力的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并取得优异成绩。我国很多优秀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运动员都用过这种模型进行过训练,直至现在仍有许多青少年爱好者延用这种模型进行初级训练。(见照片—2)(见当时盛焕鸣或刘延杰模型照片或图纸) 当时所飞的特技动作只有圆动作。动作分为一级和二级,一级动作包括启动发动机、起飞、平飞、垂直上升、高飞、垂直下降、单过顶、正斤斗(3个)、着陆。这是一套初级线操纵特技动作,是我国编排的第一套普及动作,可以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二级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飞行动作就是由一九五六年底国际航空联合会规定的在原第一套动作中取消“爬升”和“俯冲”而加入了“双过顶”。动作包括:1、启动发动机(k=2);2、起飞(k=2);3、平飞(k=3);4、单过顶(k=4);5、正筋斗5个(k=1、k=2、k=2、k=3、k=4、);6、倒筋斗5个(k=1、k=2、k=3、k=3、k=4);7、倒飞(k=4);8、双过顶(k=8);9、水平8字3个(k=4、k=6、k=8);10、垂直8字3个(k=4、k=6、k=8);11、头顶8字3个(k=4、k=6、k=8);12、着陆(k=4)。共12个动作。当时所采用的是五级评分制。这套动作难易系数之和为110,因此每轮动作的满分是550分。比赛进行三轮,以最高两轮成绩之和为最终比赛成绩。这套特技动作被国家体委规定为全国比赛动作。运动员通过比赛可以达到一级和运动健将标准。运动健将标准为1050分;一级运动员标准为900分。这里要说明的是当时还有满分为50分的外观评分要加入每一轮的飞行成绩中。当时规则要求动作底线高度2米±0、5米;飞正、倒筋斗和水平8字时,操纵线与地面夹角不得大于60°;飞头顶8字时操纵线与地面夹角不得小于30°;起飞动作是模型通过滑跑起飞,平稳上升至离地4—5米;模型起飞后,在正式动作之前发动机停车或强迫着陆,只要在5分钟之内,都算一次障碍飞行。因此运动员在正式动作飞行之前,可以做些动作来考验发动机的工作状态等等。1959年举办的全国线操纵特技竞速模型分区赛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中的二级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比赛就采用了这一套动作。 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在我国普及开展相对其它项目比较晚。因为这个项目在当时也算是高级的项目了。那时,一方面受经济和器材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缺乏资料和教练员。回想在1956年以前,全国只有少数航模教练员、运动员和航模爱好者曾经制作和飞行过这种模型。当时的模型和飞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与世界优秀选手差距较大。在这一年国际比赛中,我国运动员三轮中最高一轮成绩是191分(不计外观分,满分为550分)。自从1958年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举办了第五期全国航模训练班,培养了一批线操纵特技和竞速项目的教练员以后,这个项目才在全国各地比较普遍地开展起来了,技术水平才得到迅速的提高。 1959年5月14日—5月底,分别在北 京、上海、广州、西安举办了1959年全国线操纵特技、竞速模型分区赛。当时,来自全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9名运动员参加了这个项目的比赛。其中有8人获900分以上,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江苏队刘延杰以1023分的成绩获得这个项目的个人冠军,陕西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通过这次比赛,各队运动员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无私协助、取长补短。促进了这个项目更加广泛的开展,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这里要提到的是: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正式举办的全国线操纵项目的比赛。(插入刘延杰模型图纸) 在全国分区赛举行期间,匈牙利国家航模队来我国访问表演。他们5月8日到达北 京,6月4日回国,曾先后在北 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地作了六场精彩的表演,并且还与我国航模运动员一起进行了八次技术交流会。通过这一系列的表演和技术交流活动,对我国航空模型技术水平,尤其是线操纵模型项目在中国的普及和开展、技术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影响。当时匈牙利运动健将:盖查、埃格尔瓦利表演他的第25号线操纵特技模型。他是一名牙科医生,1945年就开始从事航空模型的研究活动,1958年匈牙利全国冠军;1957年欧洲冠军赛第五名。1959年欧洲冠军赛第二名。还有一名匈牙利的线操纵特技模型优秀选手:拉斯洛、奥尔多格。他们的模型和精彩的特技飞行表演使我国运动员、航模爱好者大开眼界,他们与我国运动员、航模爱好者多次举行座谈会、技术报告会,向我们传授这个项目的技术,使我们了解了当时世界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的发展现状,总结并找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例如埃格尔瓦利为北 京赛区交流会上讲述了他的5.8CC电热式发动机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结构与制作。为以后几年我国在线操纵特技模型的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板。此外,在表演中他们飞出了当时国际航空联合会1959年1月1日起规定使用的第二套动作。这套动作是将第一套动作加以修改补充而成,其中取消了原第4个动作“单过顶”,增加了两个难度较大的大动作,即“正三角筋斗”(k=6、k=8)和“四叶玫瑰线”“(k=10)。全套13个动作,而且动作顺序有所改变,原第7、8个动作“倒飞”、“双过顶”,改在第4、5个动作飞;“正三角筋斗”编在“倒筋斗”后飞;“四叶玫瑰线”编在“头顶8字”后“着陆”前飞,全套13个动作。当时这些都为我们以后在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技术方面如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课题。 1959年8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国著名运动员盛焕鸣同志编著的“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一书。书中将他几年来在研究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方面积累的经验总结介绍给广大爱好者。1958年西北工业大学出版了“航摸爱好者”杂志。这本杂志虽然出版不到三年,但在这共三十二期的杂志中,介绍了很多国内、外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新技术及发展动向。另外苏联、匈牙利、捷克等国家的杂志上介绍的线操纵特技模型技术等,这些都是我国线操纵模型运动员、爱好者学习和研究的内容。由于当时我国正处于大跃进时代,人们ZZ热情高涨。在国家的重视下,在中国航模人苦干、实干、决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精神鼓舞下,我国的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技术水平得到了一次飞跃式的发展。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表现出我国这个项目的最高水平。 ( 待 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