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查看: 292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技术发展史(一) 王 书 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09: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丹顶鹤 于 2013-7-17 10:28 编辑

                                       中国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技术发展史(一)    王  书  人                                                                            
                                            中国人飞线操纵模型飞机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随着欧、美发达国家航模发动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商品,线操纵模型飞机便成为世界各国航空模型爱好者所青睐的项目。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后,这个项目的技术水平,包括发动机、模型及操纵技术方面都普遍地迅速提高。当然这种技术必然会传入中国,然而在那时落后的旧中国,只有如香港、上海、广州、天津等通商口岸城市能够接触到外国的这些技术,但大多是落后国外多年的技术,如发动机都是国外淘汰的商品,不易启动或因马力不足而不能起飞。所以飞特技动作更是不可想象的事了。况且那时候接触这个项目的人极少,全国性的赛事寥寥无几,技术水平无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的发展,全靠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的支持和倡导下,成立了中央国防体育协会,要求大力发展航空体育运动。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国防体育机构,并设立了航空模型研究室、俱乐部等,参加航空模型运动的青少年爱好者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了。1953年,在国家的支持下,首批国产53—18;55—18压燃式发动机问世了。线操纵模型飞机的普及率才有所提高。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航空俱乐部的教练和一些爱好者;全国一些重点航空院校、理工科大学航模组的教师、学生都搞起了线操纵模型飞机。那时的模型主要是仿照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设计图。自己找木料,将木料用手工的方法破成木片、木条等模型材料来制作模型,想买到模型材料实属不易。当时使用的胶粘剂只有木工用的动物皮胶、酪素胶和自己泡制的快干胶等。要制做一架性能良好的模型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尽管如此,飞线操纵模型的爱好者愈来愈多了。由于发动机和模型水平不高,大家在理论技术方面的认识不足,能够平稳的起飞、着陆、飞一个正筋斗等简单的特技动作就相当了不起了。当时中央国防体协成立了航模研究室,陆续出版了大量的油印的技术资料,使航模爱好者们如获至宝;中央航模研究室多次搞干训班,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培训专职教练、技术干部;有计划地组织生产航模器材,并免费向基层发放。随着国产和平1.5cc发动机的问世,加上器材供应充足,我国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的技术水平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56年5月27日—6月2日我国首次组织代表队赴匈牙利参加第五届社会主义国家航空模型比赛。盛焕鸣(我国线操纵特技项目最早的优秀选手)获这个项目的第4名。
      1956年底,和平1.5cc压燃式发动机由当时的国营湘江机械厂试制成功了。由于设计合理,军工制造,质量可靠,发动机起动性能好,工作稳定,剩余马力较大,重量较轻等优点,从而成为当时航模爱好者飞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首选的发动机。(见照片—1) 该发动机重量:135g  最佳状态工作转速:6000—11000转/分 。所以很适合做线操纵特技模型的动力。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全国当时的ZZ形式的鼓舞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了***自治区以外的体委相继都成立了航空模型俱乐部,运动队。(包括专业及业余的)各大、中城市少年宫、重点中学也纷纷成立了航模组。因此,飞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爱好者开始遍及全国。在全国爱好者的刻苦训练和努力钻研下,才比较深刻地了解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飞行原理。对模型结构布局的设计与制作、发动机的使用、螺旋桨的配合等技术方面有着很大的提高。所以特技飞行技术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当时发动机气缸容积较小,马力不足,模型必须作得小而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来完成当时规定的特技动作。
      使用和平1.5CC压燃式发动机的模型数据一般如下:机翼翼展:850—900毫米左右;平均翼弦:180—200毫米左右;机身长;550—600毫米左右;水平尾翼翼展:350—400毫米左右;水平尾翼平均翼弦:100毫米左右;总升力面积:21--24平方公寸左右;飞行重量:350—500克左右为最佳;(竞赛用的仓身模型稍重些) 翼载荷:18—22克/平方公寸;重心位置一般都在机翼根弦距前缘15%—20%左右;发动机安装形式均以正装或侧装;螺旋桨:直径180—200毫米左右;螺距110—120毫米左右;单一操纵升降舵形式;飞行半径均在10—12米左右。以上这些模型数据是很多老一辈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爱好者、教练员、运动员多年刻苦训练的实践总结。在以后的全国比赛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中,各省、市运动员很多采用和平1.5CC压燃式发动机作动力的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并取得优异成绩。我国很多优秀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运动员都用过这种模型进行过训练,直至现在仍有许多青少年爱好者延用这种模型进行初级训练。(见照片—2)(见当时盛焕鸣或刘延杰模型照片或图纸)
      当时所飞的特技动作只有圆动作。动作分为一级和二级,一级动作包括启动发动机、起飞、平飞、垂直上升、高飞、垂直下降、单过顶、正斤斗(3个)、着陆。这是一套初级线操纵特技动作,是我国编排的第一套普及动作,可以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二级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飞行动作就是由一九五六年底国际航空联合会规定的在原第一套动作中取消“爬升”和“俯冲”而加入了“双过顶”。动作包括:1、启动发动机(k=2);2、起飞(k=2);3、平飞(k=3);4、单过顶(k=4);5、正筋斗5个(k=1、k=2、k=2、k=3、k=4、);6、倒筋斗5个(k=1、k=2、k=3、k=3、k=4);7、倒飞(k=4);8、双过顶(k=8);9、水平8字3个(k=4、k=6、k=8);10、垂直8字3个(k=4、k=6、k=8);11、头顶8字3个(k=4、k=6、k=8);12、着陆(k=4)。共12个动作。当时所采用的是五级评分制。这套动作难易系数之和为110,因此每轮动作的满分是550分。比赛进行三轮,以最高两轮成绩之和为最终比赛成绩。这套特技动作被国家体委规定为全国比赛动作。运动员通过比赛可以达到一级和运动健将标准。运动健将标准为1050分;一级运动员标准为900分。这里要说明的是当时还有满分为50分的外观评分要加入每一轮的飞行成绩中。当时规则要求动作底线高度2米±0、5米;飞正、倒筋斗和水平8字时,操纵线与地面夹角不得大于60°;飞头顶8字时操纵线与地面夹角不得小于30°;起飞动作是模型通过滑跑起飞,平稳上升至离地4—5米;模型起飞后,在正式动作之前发动机停车或强迫着陆,只要在5分钟之内,都算一次障碍飞行。因此运动员在正式动作飞行之前,可以做些动作来考验发动机的工作状态等等。1959年举办的全国线操纵特技竞速模型分区赛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中的二级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比赛就采用了这一套动作。
      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在我国普及开展相对其它项目比较晚。因为这个项目在当时也算是高级的项目了。那时,一方面受经济和器材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缺乏资料和教练员。回想在1956年以前,全国只有少数航模教练员、运动员和航模爱好者曾经制作和飞行过这种模型。当时的模型和飞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与世界优秀选手差距较大。在这一年国际比赛中,我国运动员三轮中最高一轮成绩是191分(不计外观分,满分为550分)。自从1958年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举办了第五期全国航模训练班,培养了一批线操纵特技和竞速项目的教练员以后,这个项目才在全国各地比较普遍地开展起来了,技术水平才得到迅速的提高。
      1959年5月14日—5月底,分别在北 京、上海、广州、西安举办了1959年全国线操纵特技、竞速模型分区赛。当时,来自全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9名运动员参加了这个项目的比赛。其中有8人获900分以上,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江苏队刘延杰以1023分的成绩获得这个项目的个人冠军,陕西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通过这次比赛,各队运动员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无私协助、取长补短。促进了这个项目更加广泛的开展,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这里要提到的是: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正式举办的全国线操纵项目的比赛。(插入刘延杰模型图纸)
      在全国分区赛举行期间,匈牙利国家航模队来我国访问表演。他们5月8日到达北 京,6月4日回国,曾先后在北 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地作了六场精彩的表演,并且还与我国航模运动员一起进行了八次技术交流会。通过这一系列的表演和技术交流活动,对我国航空模型技术水平,尤其是线操纵模型项目在中国的普及和开展、技术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影响。当时匈牙利运动健将:盖查、埃格尔瓦利表演他的第25号线操纵特技模型。他是一名牙科医生,1945年就开始从事航空模型的研究活动,1958年匈牙利全国冠军;1957年欧洲冠军赛第五名。1959年欧洲冠军赛第二名。还有一名匈牙利的线操纵特技模型优秀选手:拉斯洛、奥尔多格。他们的模型和精彩的特技飞行表演使我国运动员、航模爱好者大开眼界,他们与我国运动员、航模爱好者多次举行座谈会、技术报告会,向我们传授这个项目的技术,使我们了解了当时世界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的发展现状,总结并找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例如埃格尔瓦利为北 京赛区交流会上讲述了他的5.8CC电热式发动机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结构与制作。为以后几年我国在线操纵特技模型的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板。此外,在表演中他们飞出了当时国际航空联合会1959年1月1日起规定使用的第二套动作。这套动作是将第一套动作加以修改补充而成,其中取消了原第4个动作“单过顶”,增加了两个难度较大的大动作,即“正三角筋斗”(k=6、k=8)和“四叶玫瑰线”“(k=10)。全套13个动作,而且动作顺序有所改变,原第7、8个动作“倒飞”、“双过顶”,改在第4、5个动作飞;“正三角筋斗”编在“倒筋斗”后飞;“四叶玫瑰线”编在“头顶8字”后“着陆”前飞,全套13个动作。当时这些都为我们以后在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技术方面如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课题。
      1959年8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国著名运动员盛焕鸣同志编著的“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一书。书中将他几年来在研究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方面积累的经验总结介绍给广大爱好者。1958年西北工业大学出版了“航摸爱好者”杂志。这本杂志虽然出版不到三年,但在这共三十二期的杂志中,介绍了很多国内、外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新技术及发展动向。另外苏联、匈牙利、捷克等国家的杂志上介绍的线操纵特技模型技术等,这些都是我国线操纵模型运动员、爱好者学习和研究的内容。由于当时我国正处于大跃进时代,人们ZZ热情高涨。在国家的重视下,在中国航模人苦干、实干、决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精神鼓舞下,我国的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技术水平得到了一次飞跃式的发展。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表现出我国这个项目的最高水平。                                             
                                                                                            ( 待 续 )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7 收起 理由
guangfu + 2 赞一个!
zyue2002 + 2 航模发展史,与科学技术发展史是相辅相成的.
yipianlantian + 1 赞一个!
Beidouxing + 2 回顾

查看全部评分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0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丹顶鹤 于 2013-7-29 13:47 编辑

     

       1959年9月19日—20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中的二级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比赛在北 京良乡中国人民航空俱乐部举行。来自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5名运动员参加这个项目的比赛。(辽宁、宁夏、***、台湾没有参加,湖南运动员因病弃权)。比赛的前一天(9月18日)下午三时,在滑翔机库前挤满了人群,那是在机库里进行“外观评分”。25名运动员的50架工艺精良、色彩绚烂的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整齐地排列在地上,准备一一接受“外观评分”。“外观评分”是根据:外形美观、像真度高、结构合理和工艺质量等四个方面来评定的。参加比赛的绝大部分的模型都采用仓身结构,只有少数队备机是杆身的。大部分模型的机翼平面形状都是矩形加固定襟翼,少数采用梯形机翼,江苏队的模型采用椭圆机翼,上海、解放军和四川队的模型采用了可操纵襟翼。许多队的模型还装上有机玻璃制成的座舱,有的还装上“飞行员”。外观评分满分(50分)的是广东队和江苏队。较好的还有陕西、北 京、黑龙江、上海和解放军队的模型。这次比赛各队使用的发动机大部分是和平1.5cc;2.5cc压燃式发动机;北 京队使用北 京航空学院制造的“东风1号”2.5cc压燃式发动机;陕西队使用西北工业大学制造的“卫星1号”2.5cc压燃式发动机;上海队和解放军队使用自己研制的5cc电热式发动机。从比赛的情况看,风速达4米多时,小发动机的模型上下颠波,连平飞都很难保持,而大发动机的模型受风的影响很小,虽然当时条件不允许,但根据国际比赛动作的不断修订,大发动机的模型是发展的必然方向。由于大部分队使用1.5cc和2.5cc的发动机,就2.5cc发动机的模型来讲,北 京队机翼面积最大23.5平方分米,有的队因发动机马力不好,机翼面积减小到18平方分米。翼载荷在22—30克/平方公寸。1.5cc发动机的模型和以上介绍的数据没有多少改变。这里要提到的是,很多队采用和平1.5cc发动机,如黑龙江队同样取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从这次比赛的情况看来,比起3个多月前的全国线操纵分区赛,无论从模型上还是运动员的操纵技术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成绩上来看,参加全运会的25名运动员中,有15名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900分以上)有6名运动员总分超过1000分,并超过分区赛的最高成绩,(1023分)其中前两名达到运动健将标准(1050分)。北 京队著名运动员盛焕鸣以1077分获冠军;黑龙江队运动员古启元以1056分获亚军;上海队叶家锭以1045分获第三名。(见前三名图纸)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比赛,给全国线操纵特技模型运动员和爱好者总结了几年来大家在这个项目训练中的宝贵经验,大家通过技术交流,对模型、发动机及飞行训练技术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理解和本质的提高。为今后我国在这个项目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运会后,我国正式成立了国家航模队。有了专项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向世界先进水平冲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成立了专业队。但后来在大搞尖端科学和直接为生产和国防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一般项目的比赛被停止了。然而应该提到的是:全运会后,获得优异成绩的北 京航空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航模队受国家体委和团中央的委托,在1960年的5、6月份分别到十几个大、中城市进行访问表演,组织讲座,传授经验,使这个项目的技术深入普及到全国各地。除专业队以外这个项目又被全国各地一大批青少年爱好者所青睐。他们在坚持着业余训练,有的以后成为这个项目的高手。
      1963年后,恢复了一般项目的比赛,各省、市、自治区专业队相继恢复了这个项目。由于当时国际上早在1961年就实行了第三套动作(即现在的比赛动作)。全套动作增加到16个,增加的全是角动作,如正方筋斗、倒方筋斗、水平方8字、三角垂直8字。圆筋斗由连续五个减至三个;圆8字又连续三个减至两个;去掉单过顶;动作顺序重新编排;底边降低到1.5米,水平动作是操纵线与底面夹角由60*减至45*,在规定时间内动作安排紧凑等等。所以再用2.5cc发动机难以胜任比赛要求。我国运动员从1959年时就渴望用5cc以上的电热式发动机制作模型来比赛,而现在是必须的选择了。当时只有上海六一玩具厂生产的“银燕”4.86cc电热式发动机和国营湘江机械厂生产的4.86cc发动机,由于当时生产发动机的材料和工艺相对较落后,发动机的功率、工作稳定性及使用寿命都很差,经常出现机件磨损、前轴漏油、机匣断裂等机械故障,从而造成工作不稳定、振动、以至空中停车等,无法进行正常训练。我国运动员在当时的训练中有一大部分时间在搞发动机。当时我国有制造发动机能力或能够得到进口发动机的运动队占少数,大部分的运动队都在用国家体委下发的发动机,他们想出了种种办法来解决和改进发动机上的不足,从而达到训练目的。例如当时由于发动机大部分都前轴漏油,不仅耗油量增加40%,而且造成工作不稳定,解放军队的发动机前机匣车了回油槽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当时4.8cc发动机剩余马力太小;上海发动机气缸、活塞的缸径行程比较小,“湘江”发动机缸径行程比较大,两种发动机经组合而成为5.6cc发动机,河北等队经改进后,无论是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都得到改善;又例如当时因发动机马力的局限性,使我们只好从模型上来想办法。只有尽量减轻模型重量来弥补这一不足。当时各队几乎都没有轻木,只有使用桐木,采用最合理的结构,这样将模型做到1000克左右。才能较顺利地完成新规则要求的动作。当时解放军队采用了机翼前缘部分无樑无前椽的箱形结构。(如图— )这样既保证了强度又减轻了重量。模型的飞行重量940克,这样模型在飞行时使发动机具有充足的剩余马力。发动机都采用正装形式,气缸头完全裸露,为启动、维护方便,散热好。采用橡胶泡式软油箱,机翼翼展在1300—1400毫米之间;机翼翼型一般都采用加大前缘半径的NACA0018,也有用NACA0015的;机翼面积在35—39平方公寸;水平尾翼面积在6—7.5平方公寸;翼载荷都在22—28克之间;螺旋桨采用直径240—270毫米、螺距100—120毫米;18—20米操纵线;飞行速度5.5秒/圈左右;如北 京对两翼端采用MVA—301升力翼型制作的垂直于翼面的端翼,这样即使飞行速度很低,高空动作也不松线。(如图— )由于增加了角动作,需要增加多面动量和回中的准确,还要保持圆动作的柔和性,北 京队采用了指环操纵。(如照片— );例如还有的队机身装上带翼型的侧翼,总之我国运动员在器材缺乏,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发挥出聪明才智,大胆创新,来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
      1964年10月在四川成都举行了全国线操纵模型比赛,有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解放军队的  名运动员参加这个项目的比赛。当时很多队仍使用4.8cc电热式发动机,上海、解放军等队已使用了上海5.8cc发动机,国家队使用中航6cc发动机,云南队使用ENYA—29日本造发动机,四川队仍使用压燃式发动机等。解放军队黄云获第一名(2088分);北 京队吴大忠获第二名;西北工业大学高国钧获第三名。通过这次比赛,大家对第三套动作的飞行和训练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为迎接1965年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的训练打下了基础。(见图      )
      1964年底到1965年全运会前是全国运动队最刻苦训练的一年。当年正是全国体育战线大学解放军郭兴福教学法,体育训练也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因此,全国各运动队的线操纵特技模型项目的训练,几乎都遵循着这个原则。虽然当时各队器材条件仍很简陋,但大家还是想了很多办法,如模型的制作更加精细,结构更加合理,重量更轻,发动机改进的更加稳定、可靠等等。如飞行训练中,很多队制作了标有正确飞行轨迹的观测框架,用来对每个动作的飞行进行严格的剖析,并利用当时简陋的通话设备,(电子管扩音机等)及时将动作的缺陷通知运动员,这样运动员可以马上纠正动作,加上周密的训练计划,从而大大提高训练效率。然而大运动量训练又是一个优秀运动员不可缺少的功底训练。我国运动员在当时全国的ZZ气氛下,各个干劲十足,平均每天要飞行20—30个起落,甚至更多,有的队还安排了夜航。这一年的训练,是我国线操纵特技模型项目的技术水平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所总结的模型方面以及训练方面的经验,对这个项目的发展至今还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1965年第二届全国运动会,我国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技术状况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参加这个项目的比赛。每个运动员都能够较顺利地完成全套16个动作,动作质量普遍比1964年成都比赛提高很多,模型工艺质量和飞行性能大有提高,由于发动机的剩余马力局限,大部分模型都追求重量轻,仍采用彩色纸美化模型,有的队采用丝绢或尼龙绢蒙皮,即强度大又美观,陕西队的的模型操纵摇臂加上了轴承。除了陕西队的备机采用了倒装发动机外,大部分还是正装。北 京队仍采用带端翼的模型,但端翼面积比1964年减小些,仍然采用指环操纵。还有很多队使用了0.3毫米的合股钢索作操纵线,避免单股钢丝所产生的粘线而影响做动作。国家队选手、上海运动员叶家锭以     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达到运动健将标准;北 京队吴大忠以2    分的成绩获得第二名;河北队翟鸿云以2    分的成绩获第三名。(见图    )
      第二届全国运动会,我国在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的技术表现,充分肯定了中国运动员在这个项目上表现出的特有实力。他们苦干、实干加巧干,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用不了几年,一定能够战胜欧美强国,步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然而以后的十年浩劫,将这个理想推后了十几年。
                                                                           全文共(三)大部分  将陆续上传


中国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技术发展史(二) 王 书 人

中国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项目技术发展史(三) 王 书 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guangfu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13-7-17 10:18 | 只看该作者
我小的时候就玩过 和平1.5CC的线操纵,当然,没什么成绩,使用桐木制作飞机的过程,现在还记忆犹新,还有制作螺旋桨和训练打火。呵呵
4
发表于 2013-7-17 11:07 | 只看该作者
新人学习,先顶后看,看帖必顶,回复是一种美德
5
发表于 2013-7-17 20:4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感谢|
6
发表于 2013-8-4 17:06 | 只看该作者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7
发表于 2014-3-22 07:5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还有人用压燃机玩线操纵吗
8
发表于 2014-3-22 22:33 | 只看该作者
航模发展史,与工业技术发展史是相辅相成的。
9
发表于 2014-3-27 0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ENYEE 于 2014-3-27 08:55 编辑

王教练对历史记的清楚,真应写卞来,从字里行间看的出王教对线操纵那无限的爱和挚着的追求。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1:20 | 只看该作者
王书人 教练 现在仍旧执着的研究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
11
发表于 2014-6-1 11:55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
12
发表于 2014-7-10 02:2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