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丹顶鹤 于 2022-2-4 17:23 编辑
雏鹰展翅向蓝天 ---天津16中学航模组纪事 耀华中学开展航模活动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七十多年历史了,在创始人张骏老师的辛勤耕耘下培养出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有50年代打破全国线操纵竞速纪录并受到周总理接见的蓝德康,国家航模队主教练刘文章,还有78年恢复高考后,首批国家公派留学生,曾任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兼乡镇建设司司长赵晖博士等。 上图耀华航模组部分老组员相聚在2017年全运会航模比赛赛场,左起贾志广、沈钢、苏丹、蓝德康、刘文章右边两位校友记不得了。
我的中学时代正赶上七十年代初那个特殊时期,虽然学校的正常教学被打乱,而学校航模组的活动时间却更充足了。在航模组张骏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没有把时间浪费在那无休止的“革命”中,一有时间,我们就跑到第四校舍地下室航模组,沉浸在航空模型的世界里。 由于处在十年动L期间,尽管学校在师资、场地、资金等方面尽其所能的支持航模组的活动,但经费和器材奇缺的情况下,依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群策群力,麻杆做机身,泡沫塑料做机翼,都是那个时期同学们的发明,甚至同学们联系到园林局,拉来两棵泡桐树再加工制作成航模专用材料。 记得做机翼没有一毫米的桐木片,我们开了介绍信,蹬着借来的三轮车到离校很远的胶合板厂拉来做三层板的废料,机翼蒙皮没有棉纸和涂布油,我们就用硫酸纸蒙好后再喷水。为了搞到橡筋,有一年暑假,张骏老师带着我顶着烈日,在三条石一带找了半天,最后才在一家小工厂里找到了它,厂长看着我们被汗水浸湿的衣裳,弄清楚我们的来意后,白送给了我们5公斤松紧带下角料,这样就解决了弹射和一级橡筋模型的动力问题。 为了开展线操纵特技这个项目,同学们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制作好了飞机。可是买不起活塞式发动机(那年代还没有无刷电动机和锂电池)怎么办?学校有几台50--60年代留下来的1.5和2.5毫升废旧机器,我们就找来拆改,一次次拆改、一次次组装、一次次试车、也不知试验了多少次,我们每个人的右手食指都被螺旋桨打出了一道道血印,发动机就是不工作。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有放弃。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有一天,从三校舍地下室,传出活塞式发动这是我为耀华中学建校95周年写的回忆文章中的一部分编辑改编后发在中老年时报机发出的巨大的轰鸣声,虽然是那么震耳欲聋但对我们来说那是最动听的声音。发动机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把它装在飞机上,又经过一个暑期的飞行训练,我们可以飞一些基本动作了,再后来,在16中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我们的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向全校师生汇报表演。这台宝贵的小小发动机伴随着我们走过那个难忘的年代。 张骏老师是由空军飞行员转业到16中学任物理教师,并担任航模组辅导老师,另外,还聘请16中66届校友吴孝伦老师作为校外辅导员,他们常常给我们讲起50-60年代由我们耀华航模组前辈们创造辉煌业绩如1958年航模组同学设计制作一架载人滑翔机并成功飞上蓝天,后来赠送给天津航空俱乐部的往事,在1959年全国第一届全运会航模比赛线操纵竞速项目代表天津队参赛的我校选手蓝德康以162公里/小时的成绩夺取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16中航模组在两位高水平老师的精心培养下,使我们的模型设计和制作水平迅速提高。当时我们先后开展的项目有弹射、一级牵引、一级橡筋、线操纵特技、无线电遥控。在历次天津市、和平区、少年宫航模比赛、评比中我们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1974年天津市航空模型比赛中由赵晖、赵克强、沈钢、贾志广、李学儒及本人6人组成的16中代表队参赛以总分505分勇夺冠军,比亚军抗大红一中高出了100多分,第3名是南开中学,弹射和一级牵引两个项目团体赛的冠军也被我们收入囊中,续写了耀华的辉煌,(只可惜当时那张珍贵的照片找不到了!) 上图2017年赵晖总经济师做客人民网照片
这段时间航模组最多时达到十几个人来自不同的年级,他们是沈钢,贾志广,赵克强,赵晖,郭振江,冯国翔,李学儒,孙桐,林璞,杜仲、尹国防、温晓健等,我当时是组长,林璞进入了天津航模队,在我们这期航模组成员中赵晖是最值得骄傲的他1978年高考成绩名列天津市前三名,考上北航但被当时最牛的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并首批公派到日本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建设部任村镇建设司司长、建设部总经济师为国家城市化建设进程和村落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图是1997年耀华中学70年校庆时与张骏老师合影左起沈钢、苏丹、张骏老师、蓝德康、贾志广。
我于1972年初进入耀华中学(当时称16中学),到1977年高中毕业,短短5年,在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学校没有系统的文化课学习,但正是有了耀华航模组这段经历,这段航空情结,使我感到很充实,很有意义,通过动手制作、飞行航空模型,不但使我学习到许多科学知识和航空理论,而且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从那时自己就开始订阅了刚刚复刊的“航空知识”、“科学画报”、“无线电”等科技杂志还买了许多科技书籍,每天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经常晚上八九点才离开学校,在这期间制作了遥控飞机及无线电遥控发射机、接收机,还组装了一台14吋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在耀华学生时代的生活非常丰富多彩的使自己终生受益。并对自己今后人生产生深远影响。77年毕业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78年参加高考进入天津理工大学无线电系学习。 上图作者保存的1981年12期《航空知识》 上图苏丹在耀华中学上航模课
2008年我创建了天津市盛丹电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航空航天军工领域电子测控仪器研制与应用工作,2009年开始为新型长征大功率火箭研制成套测试设备,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已成为中国航天新一代“长征5、6、7、8”系列大功率无污染登月火箭唯一民营供应商,相关产品正式装备各火箭测试平台,并进入军队装备采购目录及中国航天电子采购平台。 探索太空和飞行一直是人类的伟大梦想,也是我一生的追求!当年小小航模不经意起飞成就了自己的蓝天梦想,多少次我仰望天空,有太多的向往,太多的期待!“耀华”一个梦开始的地方,一段美好的记忆!转瞬间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航模少年如今已经满头白发,成为中国新一代“长征5、6、7、8”系列大火箭攻关参与者正带领他的研发团队为中华民族伟大飞天梦想助力。 上图苏丹在耀华中学辅导学生制作无线电遥控滑翔机
自己能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一点点绵薄之力,由衷地感谢耀华对自己的培养,如果不是当初耀华张骏老师在我稚嫩心中播下的种子如今怎能开花结果,可见启蒙教育有多重要!为了回报母校耀华对我的培养,在校领导和校友会领导的支持下从2016年开始我和航模组校友陈为民、沈钢、贾志广为耀华学生恢复了航模社团课和选修课,指导学生学习、制作航空模型,并为耀华招生航模特长生,在社会引起反响,希望记住我们辉煌的昨天,感恩耀华、将耀华精神薪火相传,将耀华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英才,耀华的明天会更好。
苏丹(1977届校友) 2021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