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丹顶鹤 于 2012-12-21 13:34 编辑
关键在于最后的一搏 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能够出国参加世界锦标赛,能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并取得优异成绩,是每个航模运动员的最大心愿。因此,一年一度国内比赛的竞争场面是异常的激烈。出国选拔赛就更不用说了。 参加1986年世界线操纵航空模型锦标赛的选拔赛,是在广州的东圃训练基地举行。记得那正是初春的季节,气候条件不好,不是大风,就是冒着倾盆大雨比赛,比赛时,雨大得连眼都睁不开,即便如此比赛照常进行。选拔赛连续好几天,每天要进行好几场。在一次比赛中,模型不慎与外队模型相撞。模型严重损毁,无法修复,备机只剩一架用“纳尔逊”发动机的模型,这架模型很难达到理想的成绩。如果想在明天一早的比赛中顺利完成任务,必须连夜将“希普拉”发动机的模型准备好。这时已是下午五点多了,要做的工作太多了,若稍一放松,就可能完不成。当时如果想的都是困难,如果缺乏一点儿自信心,或者如果犹豫一下:“即便修好了,是否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呢?”就很可能会放弃这次选拔的机会。当时,我和陈康生教练决定还是要搏一次。拿出咱们看家的本领,一定要高水平的把模型搞好,明天早晨又是一条好汉! 于是我们研究了抢救方案,随便吃了点东西便立刻投入抢修模型和检查修整发动机的工作。好在发动机没有严重地损坏,关键在于模型。我们了用纳尔逊模型的机翼和机身后部,重新制作希普拉发动机的发动机架,散热道系统等,即在去掉纳尔逊发动机架和机头的模型上,重新移植一个新的希普拉的发动机架、散热道,包括油箱、停车系统的改变,座舱盖的填补和修改,这样不停的二人合作一宿,直至清晨4点,机头的移植工作全部完成。 换上新操纵线,装上发动机等,当最后的工作完成时,东方已破晓。已是早上五点多了。这时感到既兴奋又疲惫,出去试飞的路上,脚就像踩在棉花上那样。经过几个起落的调整,模型又进入最佳的飞行状态。速度和圈数都非常理想。于是我们二人竟放心得倒在竞速场上睡着了,直至裁判到场点名时,才把我们叫起来。这关键的一场比赛的成功,才取得了进军匈牙利世锦赛的入场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