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远纪念的-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2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121篇《纪念113年前的今天莱特兄弟的惊世一飞》原创 2016-12-17 张聚恩 聚恩君
113年前的今天,美国北卡罗来纳基蒂霍克海滩,阴冷的晨风里,那个热力四射、穿透世纪、改变历史的惊世一飞成功了!
莱特兄弟制造的飞行者1号作为人类第一架载人、带动力、可操控航空器被光荣地载入史册。
1903年12月17日——人类开启了一个飞翔文明的新纪元。
从那时到现在,113年过去了。在宇宙进化的历程中,无法比喻这段时间之短;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也不过是眨眼的瞬间。
可是从这一天起,人类“插上了翅膀”,就此打开了三维活动的空间。于是,此后的世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变得大不一样。

莱特兄弟和他们的“飞行者1号”([url=]翼展[/url]13.2米、翼面积47.4平方米、机长6.43米的双翼机,连同驾驶员在内总重约360千克,两个推进式[url=]螺旋桨[/url]分别安装在驾驶员位置的两侧,由单台发动机链式传动;采用一台功率8.8千瓦、自重70kg的四缸内燃机为发动机;采用升降舵在前、方向舵在后的操纵系统;着陆装置为滑橇式。)

任何预言家都预料不到,航空的发展如此之快,航空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此巨大而深远。无数航空先驱和薪火相传的奋斗者,仅仅用了一百余年,就打造出一个恢弘伟大的世界航空业。飞机越飞越快,地球“越来越小“。如今,人们在尽情潇洒地享用着航空带来的福祉。以致很难想象,没有了航空,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以顶礼膜拜的虔诚,一起向莱特兄弟,以及无数有名和无名的航空先驱者和创业者们致以深深的谢忱。
以下图片均为我制作

为什么成功的是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不是幸运之神敲开了他们的门,而是他们用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锻造了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他们的成功有人文、精神层面的因素,更是科学和技术的胜利。
我把莱特兄弟的成功归为三组词汇:兴趣与志向学习与继承勤奋与实践。这既是我认为最应该向莱特兄弟学习之处,也是莱特兄弟的成功给予我们的启示之所在。

兴趣与志向——“兴趣”是一切创建、创新的原动力。父亲送给他们的橡筋模型飞机,激发了哥俩儿对航空的初始兴趣;在一个虽不富裕但氛围民主的家庭里,他们的兴趣受到了保护,渐渐变为清晰的志向——献身航空的鸿鸪之志,而后,则是穷其一生的坚持。
莱特兄弟的科学实践,从开始直到成功,没有得到一分钱的zf和企业资助。他们是家庭这个小社会孕育的、带着强烈个人奋斗色彩的、彻头彻尾的“草根英雄”。以致多年后,在谈到他们的成功时,弟弟奥维尔深情地说:“我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在家里, 大人们总是热情鼓励孩子们去追求知识,去调查研究一切奇特的现象。 换了另一个家庭环境,我们的好奇心也许早在它结出果实以前就被扼杀了。”
而作为对他们立定志向的一个佐证,1909年,当美国zf终于把至高荣誉颁给他们时,时任总统塔夫特说了这样一段深富哲理的话:“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偶然诞生的。人们在某一个领域的工作有时确实会自发演变成伟大发现,但你们二位证明了另一种途径,一种更值得称道的方法。你们首先规划你们要实现的目标,然后努力工作直到最终实现
中间的胖子是塔夫特总统,两边分立着莱特兄弟

学习与继承——他们的家境并不好,他们没能接受高等教育,甚至都没有获得高中毕业文凭,但他们在维持自行车铺的生意、养家糊口的同时,如饥似渴地学习航空知识。他们熟读英国乔治[url=]·[/url]凯利的论著,对凯利其人和他的科学论述有极深的理解和极高的评价;他们悉心研究德国李林达尔的著述和滑翔笔记,在人格上也以李林达尔为榜样,为李林达尔的成功而高兴,更为1896年李林达尔的壮烈献身而悲伤,但他们没有选择退避,而是从先驱们身上得到强烈的激励与教育,更坚定了继承和献身的志向。
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试验,修正了李林达尔的部分错误数据,更重要的是在研究李林达尔失败原因之后,坚定地认识到像李林达尔那样,在飞行中靠人的躯体的蜷曲伸展和重心调整来抵御不利气流,以维持飞机的平稳,是死路一条(李林达尔正是因此而失速献身)。于是,他们悉心研究和设计用机械装置来操控飞行的新方法新系统,完成了属于他们的独创的操纵系统,这是他们对人类航空的创新性技术贡献,也是促成日后可控飞行成功的主要原因。
就这样,他们潜心学习前辈的成果与经验,找准了奋斗之路,开启了成功之门。
李林达尔对滑翔机的操控就像体操运动员的高难动作

勤奋与实践——而基于勤奋精神和自己动手(DIY)的实践能力,更是莱特兄弟突出的特质。他们从小就拆解父亲送与的“飞螺旋”,探究其科学原理。他们分析李林达尔、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本国航空学家塞缪尔[url=]·[/url]兰利的经验与挫败,废寝忘食地研制他们自己的飞机。在成功前的几年里,进行了一千余次滑翔试飞,自制了两百多个不同的机翼,进行了上千次的风洞试验,多次改进四冲程内燃机,创造性地研究和试制平衡操纵系统与高效螺旋桨。
在那个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代,这些惊人的数字,代表着兄弟二人巨大的投入和难以想象的工作负荷,也浸透了他们勤奋探索、不辞辛苦的劳动汗水,这种双重(物质和精神)的付出,绝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和能够完成。
当他们把影响动力飞行的三大障碍一一扫除,制作了足够面积的升力机翼,获得了驱动飞机飞行的适用动力,找到了飞机升空后平衡与操纵飞机的方法,所有这些日积月累的实践,化作石破天惊的突破,终于成就了他们非凡的成功,也就毫不奇怪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冲动,想说如下这段话,但愿这些都是多余的话:
现代人切不可轻视“动手”,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与工作能力,不管智能化如何说得天花乱坠,不愿动手不会动手,如何品味生活的乐趣?动手能力可以进化,但使用简单工具、从事原本劳作的基本动手能力万万不能退化和摈弃。
航空人决不能鄙薄工艺,好的设计师一定是懂制造、懂工艺的。现代工业分工虽日益精细,已不是莱特兄弟那个事必躬亲、亲力亲为、个人奋斗的年代了,但我们的终极目标是造出有使用价值、好看好用的实物航空产品,因此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应该关心“下游”和“终端”(如果可以这样称呼制造和使用环节的话)。
我们现在的设计所和制造企业分立的体制,是最坏的体制;体制的隔离已经很糟了,如果再没有认识制造与工艺技术重要性及其真谛的自觉,如果没有学习交流、联合工作、诸如IPT(集成产品团队)和CE(并行工程)这样的制度与流程保证,那么,工艺在航空科技体系中的地位与发展难保,重设计(狭义的设计)轻工艺的倾向将对业务与队伍建设带来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
如果再回到产品设计的固有含义,它理应包括三大任务,即:生产什么样的航空器,怎样生产和怎样使用。其中的第二项任务,怎样生产就是工艺设计。工艺设计也是设计,故而,决不能鄙薄和轻视工艺。

航空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1903年12月17日清晨,不仅海风冷飕飕,世人对莱特兄弟的试验也冷若冰霜,现场的目击者只有三人。与成功之后欣喜若狂的莱特兄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媒体的冷漠。他们拒绝相信,拒绝报道。也难怪,就在九天前,世人目睹了一场官办色彩(与莱特兄弟同时代的科学大家塞缪尔[url=]·[/url]兰利主持载人动力航空器研制项目,获得美国zf5万美元、史密松研究所2万美元资助)的载人动力飞行的失败。
1903年12月8日,在精心准备后,兰利的又一次飞行试验(上一次失败的试验在10月)开始了。遗憾的是,从试验平台起飞的飞机,仅仅飞出十数米,就折戟沉沙,再次失败。但事实上,这次失败离成功如此之近,事后的分析表明,仅仅是发动机的功率小了一点,兰利成为了映衬几天后莱特成功的背景,成了一个落寞的失败者。(其时,他已69岁,两年两个月后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而1914年美国著名飞机设计师[url=]格伦·柯蒂斯[/url]将他的飞机打捞上来,安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飞行试验一举成功)。短视的媒体嘲笑兰利,讥讽的舆情如潮水,称人类再有1000年也飞不起来,说什么上帝如果要人飞翔,为何不给人一双翅膀。
兰利被嘲讽,莱特受冷落,官办色彩和草根英雄的门户之争让人心寒,那个时候北美的创新社会环境竟如此槽糕。以至于莱特兄弟不得不远走欧洲,在那里、特别是法国这个浪漫的国度,他们受到热烈欢迎,他们的成果获得高度赞誉。
随着飞机科学和商业价值被逐步认识,美国对于莱特兄弟伟大发明的态度也在改变。1906年在美国申请的专利获批。1908年美国官方正式承认了他们的成功,还制作和发行了刻有兄弟俩头像的纪念金币;1909年总统接见,发布感言。当年,他们获得美国陆军部的正式订货。他们还创建了自己的飞机公司。历史终于给了莱特兄弟的奉献以崇高的历史地位。

所幸的是,历史也给了塞缪尔[url=]·[/url]兰利以正确的评价。人们怀念这位在诸多领域颇有建树、而在动力飞行中虽败犹荣的先驱。美国第一艘航母、NASA的研究中心和空军的实验室,均以兰利的名字命名。史密松研究所还于1908年设立了兰利奖,用以褒奖在航空领域做出贡献的英杰。首个奖项即颁与了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的成功,首先在欧洲掀起航空巨浪。而后,是北美,继而是远东。全世界都澎湃起航空探索和航空演示的热潮。一架架新机研制出来,一个个记录被打破,一场接一场的飞行表演,就像走穴的马戏团,此起彼接;仅1908年8月,莱特兄弟在法国就进行了100多场飞行表演。其结果,航空在欧美不仅成为产业和事业,更一步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其时,中国也不落后,冯如自制的飞机飞行成功只比莱特兄弟晚六年,而在2010年,清zf即在北京南苑建立飞机制造厂,20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航空救国”,国民zf成立了多个航空队。冯如就是在2012年为宣传航空的飞行表演中失事而殉难的。

我的好友、前空军教官王旭东写了一本书,洋洋洒洒,专论航空文化。书中追根寻源,说文化就是“文治教化”“文化者,人化也”,而航空文化是具有航空特色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其精神特质是自由、科学、人本、创新、牺牲和法制。我深以为然,并深感所谓航空文化,就是发展航空的社会与人文环境。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受感染,受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建立航空素养,即所谓“人化也”。

我想用以下16个字概括航空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环境:
探索创新,宽容失败,不怕牺牲,崇尚英雄。
当着全社会关注航空,无数年轻人把兴趣与志向紧紧相连,愿用终生献身航空时,航空就有希望了。因为这是航空创新的力量之源。
航空事业需要精深奥妙的科技,而科技攻关是千折百廻的奋斗的战场,失败在所难免,愿兰利被讥讽的悲剧永不再现。
拥抱蓝天、探索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正如李林达尔的遗言“飞翔是需要牺牲的”。让更多人知道布莱里奥(1909年首飞英吉利海峡)、林白(1927年飞越大西洋)、耶格尔(1947年驾驶X-1突破声障)等勇士,也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李中华(挽救J10的试飞员)、徐勇凌(两次跳伞、视死如归的功勋试飞员)、余旭(J10表演机驾驶员)、张超(为舰载机事业牺牲的“逐梦海天强军先锋”)、王伟(英勇献身的海空卫士)等英雄的名字,当人们把试飞员、舰载机驾驶员等航空英雄,当作心中的偶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航空事业才有未来。
当美国的EAA(Experimental Aircraft Association)和他们创办的飞来者大会(Fly in)把玩航空变成一种全民盛宴,动辄万架飞机集结、几十万发烧友汇聚(2016年有56.3万人到场参加,到场飞机超万架),尽享航空的荣耀和乐趣,我知道,在这样的环境里,航空一定如永远的朝阳。
2016EAA盛况(网络图片)



向先辈致敬,憧憬21世纪的航空未来
从小我向往神秘的星空,到老了,星空的神秘感有增无减,至今我还是难以构建对“宇宙”的认知(平行、膨胀、无边无际)。可要是没有航空,星空和宇宙对于我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是航空,让我感到这个距离可以缩短;是航空,让我感到星空和宇宙是可以触摸的存在。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有条件地离开地面,但现代航空器只能在具有一定密度的空气里才能获取升力,相较于大气层的1200km之厚,相较于6400km的地球半径,我们几乎是贴地飞行。
可这已经足够伟大。
为我们带来这一切的,除了莱特兄弟、兰利,我们还要记住下面这些星光灿烂的航空巨匠与先驱的名单:
——奠定静浮力科学基础的阿基米德;
——集文艺巨匠与科学巨匠于一身的达[url=]·[/url]芬奇;
——流体动力学之父丹尼尔[url=]·[/url]伯努利(他的优美的伯努利方程奠定了流体动力学的基础,揭示了航空器升力的本质);
——航空科学之父乔治[url=]·[/url]凯利(他是驱散仿鸟飞行的迷雾,拨正船头,开启现代飞机应该走“机身加推进器”道路的第一人);
——俄罗斯航空之父莫扎伊斯基;
——实验飞机之父奥托[url=]·[/url]李林达尔:
——巴西民族英雄、航空先驱阿尔贝托[url=]·[/url]桑托斯[url=]·[/url]杜蒙(他的高尚之处还在于放弃专利,宣称他的一切成果归全人类)。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每次读他的这段豪言:“日俄战争大不利于中国,当此竞争时代,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每念及他28岁就为航空事业捐躯于广州黄花岗的英雄壮举,我们就禁不住泪满衣襟。
——中国航空先驱王助——他的才华和他在波音仅仅一年的殊勋,成就了波音的第一款产品,赚得了这家百年老店的“第一桶金”;而他随后毅然归国,为祖国航空事业的创立做出贡献。
.........


对于现实的我们,这是夸张的图像和不可思议的飞行。

有了飞机,可以不再坐地观天,而是变换一个视角去坐天观地;飞去来兮,俯瞰大地,天上人间,如梦如幻。
这世界不能没有航空,航空不能不继续发展,人类一定会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在我们所处的21世纪,可以预见的航空发展令人兴奋而神往:
——超大型客机和个性化/定制化的个人飞行器在两个不同的方向高歌并进,相映齐辉;
——高超声速和空天一体的融合发展,将开辟人类飞行新边界,太空旅行平民化将变为现实;那时,飞出大气层的人们,将能够回眸蓝色家园,拥抱无垠的星海;
——无人化航空系统的发展迅疾而多彩,民用无人机的应用将无所不在;
——新的超声速民用飞机将在21世纪大放光彩(在2003年莱特飞行百年之际,“协和号”这个航空旷世杰作却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新的一代将闪亮归来);
——无缝的、足够聪明的空管系统不仅在技术上至臻至善,也将为防范各类人为事故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空运将更便捷、更准时、更安全;
——仿生飞行器将获得实质性突破,像鸟儿一样自由飞不再是梦。
.........
未来的天空还能看到什么?让我们展开畅想的翅膀。想象可及之处,那是科技传奇的新篇章。
明天的我们将要去往何方?让我们续写飞翔的文明。足迹所达之地,那是人类生活的新方舟。
让奋斗与智慧牵手,跨过九霄云天,在空中漫步,矫健的“自由飞”大梦成真!
让理想与科学相邀,超越声速光速,在宇宙穿行,遥远的“星际行”顿成坦途!

——谨以此文纪念1903年12月17日的伟大事件,纪念莱特兄弟以及无数航空先驱者和创业者。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