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丹顶鹤 于 2018-12-16 16:49 编辑
华力航空
https://mp.weixin.qq.com/s/K0BOLp6DaBGFsU6axtjM9w
百年滑翔机设计与展望(五)总结[color=rgba(0, 0, 0, 0.3)]刘声 [url=]华力航空[/url] [color=rgba(0, 0, 0, 0.3)]12月2日
//原作者:Fred Thomas, Braunschweig,德国//
译者:刘声博士,深圳市华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上文接『百年滑翔机设计与展望(四)滑翔机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对『百年滑翔机设计与展望』系列文章前四期文章做一个总结。
回望过去滑翔机一个世纪的发展,请允许我回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 1890-1896:李林达尔的首次飞行,带弯度的翼型,以移动重心来操纵,升力-阻力极曲线; 1903:莱特兄弟:绕飞机三轴的气动操纵 1920:德国的第一次Rhön会议; 1922:“吸血鬼”的设计:流线型设计,内部结构以承载,机翼D形抗扭盒,封闭机身,无外部支柱; 1922-1928:对山脊翱翔的探索,增加飞行时长; 1928及之后:对热力翱翔的探索; 1949:Nickel-MacCready关于平均越野速度的优化; 1940-1955:使用层流机翼的首次尝试; 1957:首个使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建造和层流设计的滑翔机(”凤凰”); 1960年起:工业生产上,从木质结构过渡到纤维增强结构;两个设计点下的更长层流区的设计发展,可变几何外形; 70年代开始:碳纤维的用量增加,非常大的展弦比,翼梢小翼,超过50的滑翔比 未来:使用边界层抽吸的层流流动,更好的救生系统。
对于想了解更多滑翔机发展,设计原理和飞行策略的读者,请见[1] [2]和[3]。
参考文献: [1] Thomas, F.: Fundamentals of Sailplane Design, (translated by Judah Milgram), College Park Press 1999. (www.cgpp.com) [2] Brinkmann, G. and Zacher, H: Die Evolution der Segelflugzeuge, Bernard & Graefe, Bonn, 1992. (Vol.19 of „Die deutsche Luftfahrt: Buchreihe über die Entwicklungs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uftfahrttechnik“, edited by T. Benecke). [3] Reichmann,H.: Streckensegelflug, Motorbuch Verlag, Stuttgart,1975. Appeared in English as Cross-Country Soaring, Knauff and Grove, Julian PA, USA,1994.
原作者介绍:
Fred Thomas教授,现在在德国布朗斯威克技术大学任职。1957年开始他在DFVLR(译者注:德宇航前身)工作,同时在布朗斯威克技术大学进行他的博士课题研究。这段时间他的导师是普朗特(Prandtl)的学生史里希廷(Schlichting)。之后他入职道尼尔飞机公司(Dornier)。在1965年他升职为首席气动专家。
Thomas教授于1966年受聘为布朗斯威克技术大学空气动力学教授,并一直授课至1998年。在1971年他回到DFVLR(德宇航前身),成为设计空气动力学研究所所长(1971-1975),并兼任布朗斯威克研究中心负责人(1972)、执行董事会成员(1975-1995)。自1995年退休起,他仍然活跃于航空技术的咨询工作。
1977年,Thomas教授发起了“滑翔机研讨会”。这个会议在每年的11月举行,并在斯图加特和布朗斯威克两地轮流举办。参与会议的人员主要是学生(大部分是科研飞行队的成员),大学教职人员和科研人员,以及滑翔机厂家、DLR和LBA的研究和工程人员。会议主要讨论滑翔机技术的最新进展。
Thomas教授是滑翔机飞行的爱好者,并且自己就是滑翔机飞行员。他也长期是科研飞行队的成员。布朗斯威克科研飞行队的许多创新的概念都源自于他指导的学生所完成的论文。著名的SB系列滑翔机诞生于此。直到今天,他的滑翔机设计入门课程仍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译者点评 这篇文章是很全面地回顾了19到20世纪滑翔机的设计发展历史。中国曾经是首个发明飞行器的国家(风筝),但是在近代史中落后了。1950年代在贺龙元帅领导之下,滑翔机在中国获得了发展。但由于ZZ运动而中断。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滑翔机运动的前辈们依旧努力维持这一运动,滑翔机工厂也坚持开发新的滑翔机和动力滑翔机。虽有一段时间的恢复,但是总体上受奥运战略和市场化失败等历史原因影响而沉寂下来。至今许多人提起滑翔,只想起滑翔伞而不认识滑翔机。现在正值中国通用航空大发展之际,通航的真正发展,我认为是全民航空素养的一种提高,特别是飞行技能的提高。亲民、易于普及的滑翔机将大有用武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