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查看: 102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打小闹话航模-原理篇》-12 谭楚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打小闹话航模——原理篇
谭楚雄


7、转弯低头的原因


一架调整到最佳滑翔状态的模型,如果再从直线调成盘旋(或减小盘旋半径),就会出现“头重”现象,这是航模爱好者都很熟悉的情况。什么原因呢?一般的解释是:“模型进入盘旋必须倾斜,倾斜使机翼有效升力降低,因而出现“头重”现象,调整的方法是稍垫起水平尾翼后缘(相当于拉杆),加大机翼迎角,以弥补倾斜损失的升力。”


这种解释对不对呢?我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发现,模型倾斜后,俯仰力矩(抬头力矩和低头力矩)并没有发生变化,前面的解释其实是错误的,之所以容易被大家认可,是因为调整方法是正确的,正确的调整方法掩盖了错误的原因分析。所以,应当找到“头重”现象真正的原因。

    模型直线飞行时,机翼和水平尾翼的速度是相同的。盘旋时飞行轨迹以重心为代表,机翼的平均速度基本上没有变化。水平尾翼的轨迹在盘旋圆周之外,水平尾翼的平均速度将大于机翼的平均速度。这种变化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低头力矩,使机翼的迎角减小,出现“头重”现象。垫起水平尾翼后缘的调整措施,不是加大迎角加大升力以弥补模型倾斜造成的升力损失,而是维持原来的经济迎角,维持原来的空气动力性能。
    这种解释对于调整似乎没有什么新意,机理上又比较复杂,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它在理解“好扭”时却发生了作用。


8、“好扭”和“坏扭”    
    “气流”对留空时间项目极其重要,在放飞的实践中人们慢慢发现:有些模型爱吃气流,碰到上升气流时转小圈;有些模型不爱吃气流,碰到上升气流时“视而不见”,匆匆离去。后来又发现爱吃气流的模型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意外波状时能很快改出;不爱吃气流的模型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意外波状时很难改出,甚至越波越大。大家把这种性能叫做“波状改出性能”。
    找到“波状改出性能”的机理费了很大的周折。开始认定是翼型,容易失速的翼型不利于改出;进而应用飞机的理论,认为是动安定性问题。两者当然都有根据,但又很难根据这些理论找到有效的对策,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好几年。
    1958年北京集训队牵引组又出现这个问题,**洲的模型改出性能好,吴大忠的模型改出性能差。这两架模型的翼型、展弦比、重心位置和决定转动惯量的重量分布都很接近,造成改出性能差别应当可以排除这些因素和动安定性因素。分析的范围大大缩小了,可以把注意力从设计方面转向工艺方面。
    经过仔细观察对比,发现两架模型机翼的扭曲方向相反:改出性能好的模型,盘旋内翼的安装角较大;改出性能不好的模型,盘旋内翼的安装角较小。
    是不是关键所在?我首先进行了理论分析:竞时模型用经济迎角飞行,因为雷诺数小,经济迎角很接近临界迎角。遇到上升气流时,机翼迎角突然加大,安装角较大的一侧首先失速,升力减小、阻力加大。盘旋内翼安装角较大的模型遇到上升气流时内翼先失速,会减小盘旋半径使迎角减小,避免或克服拉翻;盘旋内翼安装角较小的模型遇到上升气流时外翼先失速,会增大盘旋半径使迎角增大,出现波状飞行。就是说这一现象和理论的解释相符。
    第二步进行实验:把一架盘旋内翼安装角较小的模型反向扭转定型,经试飞获得了良好的改出性能;把一架盘旋内翼安装角较大的模型反向扭转定型,经试飞波状改出性能变坏。理论得到了验证。
    航空模型活动使人们找到从未知通向认识的桥梁。
    这种现象有一些航模爱好者也先后发现了(只是没有见到理论分析),简称为“好扭”和“坏扭”。我曾以此名为题写了一篇文章,《航空知识》的编辑可能嫌这名称太土,改为“机翼反向扭转”。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11-1-8 13:56 | 只看该作者
:em04:
3
发表于 2011-1-8 14:1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em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