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培才 于 2017-6-27 21:09 编辑
设计师的摇篮,大国工匠的摇篮 在王书人家中工作间的桌子上,四根长短不一的铅笔、一只碳素笔、一把钢尺、一把套上封套的刻刀整齐地摆在桌上,这些工具“精神饱满”,随时可进入工作状态。 在这些工具的旁边,摆放着老王的“训练日记”和参考书籍。 王书人说,航模运动不仅是“飞”,还要展现出你的研究制作能力。 说着,王书人从箱子中取出他的“飞天号”,之所以取名“飞天”,有两层寓意,一是这个飞机是飞特技动作的,他希望它可以像敦煌里面的“飞天”一样自由的飞;二是王书人曾经在内蒙古上山下乡,作为天津人,他希望将来可以“飞回”天津。 “飞天号”体型很大,但非常地轻。记者把“飞天号”的机身拿在手上掂量,轻飘飘的几乎不占什么分量。 “你别看它轻,但是韧性很强。”说着王书人用手拍打着机翼,“啪,啪,啪”,韧性非常好。 “飞天号”的雕工精密且惟妙惟肖,所有均出自王书人的木工雕刻。 ↑翻拍照片:王书人和队友参加第七届全运会。新华网记者陈硕摄 “你可以看到,这个项目涉猎的比较广,知识面特别宽,包含工程技术、设计、制造方方面面,通过自己动手研究制造航模,就算将来培养不出雅科夫列夫这样的优秀设计师,也能培养出一大批‘大国工匠’,这些手工技艺,会使你终身受益。”王书人说。 然而如今玩航模的都在玩高科技,都买飞机来飞,这令王书人有些担忧,他认为没有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让航模运动的意义有些不全面。 王书人说,有些家长,给孩子钱买航模飞,就会给孩子造成一个误区,只要花钱就能买到航模。但实际上,这些孩子只会飞,对航模的原理不懂,原理不懂就会限制他对这个项目的理解。 王书人曾建议,比赛中同样的航空模型,自己动手制作的要有奖励,有一个外观分的加分。自己制作的航模,是动过一番脑筋的,对你的事业发展是有利的。 “我认为航模运动应该是由兴趣激发学习,踏踏实实地学,不要那么浮躁,不要让航模成了玩具,而丧失它教育的功能。”王书人说。 ↑王书人家中桌上摆放的制作航模工具。新华网记者陈硕摄 体教结合,航模要让教育界认可 除了做航模、飞航模,王书人最近还在整理写一些航模发展的历史。这些历史的文字部分他之前曾断断续续地写过,不过他希望让这段历史展现得更丰富一些,更图文并茂一些。 “我现在CAD电脑制图用得还不是太熟练,还要不断地学习,这些资料光有文字还不行,好多东西需要图纸展现出来。”王书人说。 这些资料,不仅是王书人这些老航模人航模人生的经验总结,对于新一代航模人来说,也是经验输出。 对于未来航模的发展,王书人表示,首先是要被教育界和家长认可,我认为航模运动是孩子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航模运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知识理论基础、工艺制作、设计、美学和心理素质。它会激发孩子由兴趣产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王书人绘制的飞机模型图。新华网记者陈硕摄 令人欣喜的是,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体育、艺术2+1项目”已经开展,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联合编著了《航空模型》教材,指导孩子们学习、参与航空模型运动。其中,王书人也参与了编著。 有了教材,还需要有指导的老师,在师资这块,王书人有一个大胆的建议,他建议各地的师范大学应该有一个专门培养教育科技人才教师的学科,叫“科技教育系”,专门培养科技老师。 “科技老师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因项目施教,教会孩子电子应该学到哪部分,工艺制造应该学到哪部分,飞行理论应该学到哪部分,”王书人说,“师资队伍的壮大,是航模运动未来持续发展的保证。” 此外,场地问题也是限制航空模型运动发展的一个因素,“制作完飞机,没地飞,也会阻碍这个项目的开展。”王书人说。 在与记者的对话过程中,三三两两的电话打入王书人的手机中,还有半个月,全运会航空模型的决赛就要打响,训练、调试等一系列的事都需要老王来张罗。 送走了记者,下午王书人就要和伙伴们一起去调试飞机...... ↑由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共同编制的航模模型小学教材。王书人参与了本书的编制。新华网记者陈硕摄 版权信息:新华网体育拥有以上所有资料的版权和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在显著位置明确注明来源并用于非商业传播的,可以转载。未按照规范转载者,新华网体育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1 责任编辑:李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