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QQ哥 于 2008-3-3 10:26 发表
不错的电路图,想做做。可是对电路不是很懂尤其是3极管的极性不知道怎么焊接?
LZ最好能有个实物照片可以给我们参照下就更好了
三个极分别叫基极、集电极和发射极
它是由2块N型半导体中间夹着一块P型半导体所组成,两个PN结将三极管分为三个区:基区、发射区和集电区。发射区与基区之间形成的PN结称为发射结,而集电区与基区形成的PN结称为集电结,三条引线分别称为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 当b点电位高于e点电位零点几伏时,发射结处于正偏状态,而C点电位高于b点电位几伏时,集电结处于反偏状态,集电极电源Ec要高于基极电源Ebo。
在制造三极管时,有意识地使发射区的多数载流子浓度大于基区的,同时基区做得很薄,而且,要严格控制杂质含量,这样,一旦接通电源后,由于发射结正确,发射区的多数载流子(电子)极基区的多数载流子(控穴)很容易地截越过发射结构互相向反方各扩散,但因前者的浓度基大于后者,所以通过发射结的电流基本上是电子流,这股电子流称为发射极电流Ie。 由于基区很薄,加上集电结的反偏,注入基区的电子大部分越过集电结进入集电区而形成集电集电流Ic,只剩下很少(1-10%)的电子在基区的空穴进行复合,被复合掉的基区空穴由基极电源Eb重新补纪念给,从而形成了基极电流Ibo根据电流连续性原理得: Ie=Ib+Ic 这就是说,在基极补充一个很小的Ib,就可以在集电极上得到一个较大的Ic,这就是所谓电流放大作用,Ic与Ib是维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 β1=Ic/Ib 式中:β--称为直流放大倍数, 集电极电流的变化量△Ic与基极电流的变化量△Ib之比为: β= △Ic/△Ib 式中β--称为交流电流放大倍数,由于低频时β1和β的数值相差不大,所以有时为了方便起见,对两者不作严格区分,β值约为几十至一百多。 三极管是一种电流放大器件,但在实际使用中常常利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通过电阻转变为电压放大作用。
一、 三颠倒,找基极
大家知道,三极管是含有两个PN结的半导体器件。根据两个PN结连接方式不同,
可以分为NPN型和PNP型两种不同导电类型的三极管,图1是它们的电路符号和等效电路。
测试三极管要使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挡,并选择R×100或R×1k挡位。图2绘出了万
用电表欧姆挡的等效电路。由图可见,红表笔所连接的是表内电池的负极,黑表笔则连
接着表内电池的正极。
假定我们并不知道被测三极管是NPN型还是PNP型,也分不清各管脚是什么电极。
测试的第一步是判断哪个管脚是基极。这时,我们任取两个电极(如这两个电极为1、2)
,用万用电表两支表笔颠倒测量它的正、反向电阻,观察表针的偏转角度;接着,再取
1、3两个电极和2、3两个电极,分别颠倒测量它们的正、反向电阻,观察表针的偏转角
度。在这三次颠倒测量中,必然有两次测量结果相近:即颠倒测量中表针一次偏转大,
一次偏转小;剩下一次必然是颠倒测量前后指针偏转角度都很小,这一次未测的那只管
脚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基极(参看图1、图2不难理解它的道理)。
二、 PN结,定管型
找出三极管的基极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基极与另外两个电极之间PN结的方向来确
定管子的导电类型(图1)。将万用表的黑表笔接触基极,红表笔接触另外两个电极中的任
一电极,若表头指针偏转角度很大,则说明被测三极管为NPN型管;若表头指针偏转角度
很小,则被测管即为PNP型。
三、 顺箭头,偏转大
找出了基极b,另外两个电极哪个是集电极c,哪个是发射极e呢?这时我们可以用
测穿透电流ICEO的方法确定集电极c和发射极e。
(1) 对于NPN型三极管,穿透电流的测量电路如图3所示。根据这个原理,用万用
电表的黑、红表笔颠倒测量两极间的正、反向电阻Rce和Rec,虽然两次测量中万用表指
针偏转角度都很小,但仔细观察,总会有一次偏转角度稍大,此时电流的流向一定是:
黑表笔→c极→b极→e极→红表笔,电流流向正好与三极管符号中的箭头方向一致(“顺
箭头”),所以此时黑表笔所接的一定是集电极c,红表笔所接的一定是发射极e。
(2) 对于PNP型的三极管,道理也类似于NPN型,其电流流向一定是:黑表笔→e极
→b极→c极→红表笔,其电流流向也与三极管符号中的箭头方向一致,所以此时黑表笔
所接的一定是发射极e,红表笔所接的一定是集电极c(参看图1、图3可知)。
四、 测不出,动嘴巴
若在“顺箭头,偏转大”的测量过程中,若由于颠倒前后的两次测量指针偏转均
太小难以区分时,就要“动嘴巴”了。具体方法是:在“顺箭头,偏转大”的两次测量
中,用两只手分别捏住两表笔与管脚的结合部,用嘴巴含住(或用舌头抵住)基电极b,仍
用“顺箭头,偏转大”的判别方法即可区分开集电极c与发射极e。其中人体起到直流偏
置电阻的作用,目的是使效果更加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