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几年的空模普及项目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赛前教练们紧张的调试着模型,赛后又在满场飞奔着找降落的模型。而作为比赛的主体——那些学生们却若无其事的三五成群的嬉笑着、打闹着,全然不顾满头大汗地劳作着的教练们。如果找几个学生问:如果你们的模型损坏了怎么办?XX大多有三:其一曰:再买一个;其二曰:不要了;其三曰:老师会想办法的。很少有学生会说:修好它!
再看校内,每天放学打扫教室卫生后,讲台上总会多出很多文具,一问,基本都是学生遗弃的,其中包括不少成色很新的。
此情此景让我深感忧虑: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他们怎么会如此的冷漠与漫不经心?问题出在学生还是教师?
去年9月份的一次课堂巡视时,我无意中发现一个学生的工具箱里躺着的一枚大头针,一枚大头针并不值什么钱,一分钱可以换好几个,但这枚大头针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3月份的课当中我曾经发给学生每人一枚大头针,现在我看到的是不是当初的那枚?如果是,那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保留到现在?于是我轻轻问到:大头针你还藏到现在啊?孩子头也不抬的说:“做模型要用的。”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让我茅塞顿开:当我们对一个物体有需要的时候,怎能不爱惜它?
心理学告诉我: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各种活动,从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推动下进行的。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同时,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和周围现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样,需要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校内外,教师、家长都会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要学会珍惜、学会节俭可结果又如何呢?“珍惜、节俭”是靠说教能教得会的吗?一枚大头针生动的告诉了我们: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去引导;需要我们创设环境让孩子们去体验,通过体验去规范、引导自己的认识及行为。
于是,在接下来的训练活动中,我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航空模型。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家长们向我反映:孩子们自己的东西保管得牢了;每当家中有废品要处理的时候,他们会说:让我看看有哪些是可以用来做模型的。与家长的交流使我看到了工作的成绩,同时,也让我发现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模型制作不仅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们掌握观察、实验、比较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方法。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人的行为由“需求”引起,作为教师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正面需要,并去努力实现它,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