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转发前面:征得作者同意我和版主转发老航模施吾省老师的8篇回忆趣谈。真佩服施老的记忆力,五、六十年前的事情,小到每一个细节都写的很清楚,很具体,也很生动。文章也贵在没有多余话,不多写一个字,言简意赅。施老善于查找资料、珍惜资料,保存至今,实在不易。还有当时照的照片,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情况,经过文G的“洗礼”,保留下来不知承担了多少风险。我想这就是求实的科学态度,反映了一位老航模爱好者、一位学者理论结合实际的作风,一切思考来源于客观实际,所以很有说服力。史料、资料保存的如此完好,并且能够信手掂来,也是学者应具有的品质,很值我们得学习。
在前几个月陆续发表的老航模联谊会《文集》中有施吾省写的文章,大家对施老已经有所了解。像他这样的不求名利一生爱好航模的人难能可贵。我们十分理解,看得出来,施老从小怀着航空救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抱负,却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服从分配”为煤炭事业工作了一辈子。虽然不得志,但兢兢业业把本职工作努力做好,而且还比别人做得好。尽管如此,酷爱航模的施老在1958年的拔白旗运动中,有人在他的办公室大门上贴**:“施吾省第一专业航空模型、第二专业照相、第三专业摩托车, 副业才是教学”(意指不务正业走白专道路),这是一种侮辱。他们找不出施老在教学工作上的问题,就以爱好航模为借口硬戴上“走白专道路”的帽子,被 “走白专道路”的帽子压着,在屈辱下默默工作。如今施老谈起往事一笑了之,仍然酷爱着航模活动。施老在给我们的来信中说:“夕阳无限好……有生之年能为后代做些贡献是理所当然。因此我写的回忆只要对人民有利我们就应该做,请你二位做决定是否发到网上。我不求名不求利,对于航模博物馆,只要我有,只要需要,我的一切都可贡献。”这就是施老的胸怀。
谭楚雄老师读了施老的文章后赋诗一首:
赞施老的好记性
读了施老的六篇回忆,浮想联翩。普希金说:“而那过去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航模人走过的路值得回忆,那是陈年的酒,那是珍藏的宝,那是穿越时空的歌。 人人都夸施老记性好,我在琢磨好的记性来自哪里?
好记性来自哪里?
来自酷爱。
爱得越深,刻骨铭心。
好记性来自哪里?
来自感情。
伴我一生,如形似影。
好记性来自哪里?
来自追求。
与时俱进,无止无休。
谭楚雄2010-12-8
乘坐民航客机的回忆趣谈(一)施吾省
我在1947年第一次乘坐飞机到现在巳有63年了,我初步估计一下,先后乘坐了30次左右。下面我谈一些有趣的回忆。
1947-1948年曾先后乘坐5次,只是从上海到南京的往返,而且都是乘坐当时的军用运输机,没有舒适的座位,坐在飞机二边靠窗的硬座上,中间放运输的物资。尽管如此,我巳是心满意足。
1947年1月我参加南京、上海、台湾三地航空模型比赛。我们上海代表队乘坐空军运输便机(C-46)由上海飞到南京。这是有生以耒第一次,所以有点兴奋又有点紧张。
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当飞机在跑道滑行起飞时其机翼的上下颤动尤如跳水
板,如运动员在跳板上起跳时的那种感觉。机翼会折断吗?
2.飞机舱内的气压是高还是低?在机舱的窗户中间有一个10公分左右直径的圆型盖子,我把它打开我的头发就吸出窗外这说明舱内的压力比外面大。
3.当天天气阴,还有点下小雨,飞机能飞吗?起飞不久就钻进云雾中,什么也看不见了,不一会又钻出云层,飞行在阳光明眉一片云海之中,在云海中飞了约半个多小时后开始下降又钻进云层,当再次钻出云层后,只见一片白雪腹在南京中山陵上,这一幕幕美丽的景象永远留在我的恼海里。
[ 本帖最后由 信天翁wwz 于 2011-1-10 17:4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