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的初始阶段,即为:感知的建立。
于人类而言
没有眼睛,就看不见光影 没有耳朵,就听不见声音 没有鼻子,就闻不见气味 没有舌头,就尝不了味道 没有皮肤,就无法感触周遭
……
人类的自我意识,来自于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于机器而言
它正在与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像——
无眼、无脑、无耳、以纯机械方式依靠物理原理工作 需要完全依靠人工控制才能飞行,人脑负担着平衡、协调、反馈的基本处理机制 难飞、易摔、简单、粗暴
进阶无人机(带有初级飞控的航模飞机) 在原始机基础上,增加了姿态感知系统 使人类的大脑不再参与过多的飞行平衡稳定控制 易飞、不易摔、但仍然有飞行风险
近代无人机A(带有高级飞控的航模飞机A) 在进阶机的基础上,增加了卫星定位和气压感知系统 使飞行器不仅能够感知自身姿态、飞行高度, 还能根据卫星定位信号,调整飞行姿态 完成:自主悬停、自主飞行、自主返航
近代无人机B(带有高级飞控的航模飞机B) 在近代机A的基础上,增加了超声波、光流感知系统 使飞行器在丢失卫星定位信号时,仍能在一定高度保持空间位置, 同时,超声波感知可带来更高精度的恒定高度飞行的性能,同时能够感知地面的高低起伏
智能无人机(带有智能飞控的航模飞机) 在近代机B的基础上,增加了立体光学感知系统,能够通过光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感知环境空间的形状,以及判断自身与环境空间的位置关系。 其特征是:复杂的图像识别算法,高性能的硬件运算处理基础,有机协调高效的闭环反馈系统。 而在功能层面,使无人机拥有了更多智能飞行功能,例如: 自动避碍、自动光学跟踪,以及由此基本功能演化而出的其他新功能。
以下设计 来自于前沿智能无人机的最新代表作品
全球首发,敬请观赏
第一次,引入骨架概念,相当于无人机的”龙骨“, 类似于汽车的”大梁“,为框架结构。 采用镁合金材料,既轻又坚硬。
此设计的精妙之处,是把:
强度、功能、散热、易修等重大因素,协调到了目前无人机界别的最高高度。
硕大的散热片(本图散热风扇已拆,故不在图片中展示),传导着来自于各发热零件的热量,通过风扇主动将热量从无人机的背部密密麻麻的小孔排出。而新鲜空气,则从四个机臂下方的进气口因负压而吸入,从而形成机内与机外的热交换。
“大梁”的左右两侧,是电子 调速器,左2个,右2个,分别用于控制四个 电机的转速。被“大梁”严实包裹起来的则是无人机的 电池。电池占据了机身内部的绝大部分空间。
绝妙的热交换设计——不仅在夏季能高效散热(实测飞完下来电池温度不烫手),最妙的是在冬季或环境温度较低时,电池能够迅速的被内部各发热零件的热量所预热(相当于发挥了电池加热器的作用),以维持锂电池的工作温度,达到良好的放电性能。散热风扇是温感式的,只有当达到一定温度后它才会转动进行主动散热。
而这 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