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丹顶鹤 于 2016-4-30 15:47 编辑
我与线操纵特技的终生缘分(四) 王书人
比赛后引发了我一连串的联想和自问。我在国内是国家级荣誉裁判,担任了多年的裁判工作。如果这场比赛在中 国举行、如果有一个外国人或生面孔的新人来比赛,你能给他最高分吗?回想起国内的比赛使我有所触动。比赛的排名顺序总是和赛前的预料相同,原来的第二很难拿到第一,第三很难拿到第二,那么新人什么时候才能上来呢?我想一是新人应该发奋向上,二是裁判员应该站在绝对公证的角度上来进行评判。这样才会使这个项目得到更多的人气、才会有更多的新人来加入、才会使这个项目得以更好的发展。如果没有新人的加入,不及时采用新的技术,对这个项目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不发展就意味着要落后。 我国自1958年第一次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全国分区赛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忆以往的比赛,运动员们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赛后进行经验交流会是非常必要的。大家相互介绍经验、训练方法。比赛大会设资料组,专门将优秀模型的图纸、技术数据、论文总结起来,并且在“航模爱好者”、“航空模型技术资料”等刊物上发表。这样运动员们可以通过资料互相取长补短,技术上得到了彼此的借鉴,尤其对于年轻的新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得更快。然而近些年的比赛缺乏了这方面的交流。当然目前我国航模整体情况与以前有所不同。通过与美国人接触,我觉得他们愿意表现自己,把自己的东西展示给别人看、把自己的设计思路介绍给别人、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总之他们很坦诚、乐于助人,好的东西他们会不加掩饰地一直称赞,向你来学习。当你飞出好成绩时他们会诚心地向你祝贺。 尽管线操纵模型是一个比较古老的经典项目,但美国人近些年一直在追求着创新,例如前几年用多发动机像真机来飞这套动作,使大家感觉耳目一新。上届美国老将亨特第一次采用电动机作为动力的模型参加世锦赛。 回想起我们中 国的线操纵特技项目从80年代起,不断地在世界锦标赛中取得中 国航模史上最辉煌的成绩。这也是我国几代运动员不断努力学习、创新、刻苦训练努力奋斗才结出这丰硕的成果。例如中 国人的模型结构设计,经历了几代人的改进,达到目前最高的比例强度;中 国的模型无论从外型上和结构上,在世界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80年代我国运动员发明了收放起落架;为了参加比赛携带方便,我国运动员很早就采用了拆卸式模型;而且很早就成功地使用四行程发动机、还有像真机和双翼机等。这都是我国运动员的创新精神的结晶。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创新,不断地吸取国内外技术上的精华,就会有新的提高。另外我们应该在飞行动作难度的创新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改进我们的比赛内容和组织办法,来获得广大的人气。只有更多的人踊跃参与,才会有更多更新的东西出来,使这个古老的经典航模项目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王书人 2007年9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