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imalaya 于 2016-10-27 18:52 编辑
◆ FUTABA 8FG 14SG的电位器:其实绝大多数不用换,擦擦妥了,烙铁都不用动。◆
不出意外的话,Futaba 的控大概是模友当中占有率最高的。但是坛子里有大把兄弟抱怨他家的几款控,比如 8FG 和 14SG,在使用日久之后,电位器可能会出现飘移,需要频繁校准但也无法保持,甚至飘到无法校准的程度。
玩模型的都是动手能力的大拿,于是各显神通,各种拆解各种替换。
怎奈,8FG/14SG所用的电位器虽然是 Murata 出品,外形和引脚与市售品蓝色的 Murata SV01A 完全 pin to pin 一致,但却并不兼容。8FG 内的白色村田电位器是特殊定制品,为了充分利用行程范围内的分辨率而减小了有阻值的角度范围。
在各种猜测和替换实操帖子当中,最接近真相的是这个:
http://bbs.5imx.com/forum.php?mo ... B%B5%E7%CE%BB%C6%F7
本人一直觉得这种品质问题应该是个例,是千里挑一的倒霉蛋才撞得上的。怎奈,一夏天没飞,再拿出来飞的时候,这个牛屎运就轮到了自己头上。忠实服役7年的首版美行 8FG 出现升降舵飘移现象。
飘啊飘啊,校准啊校准啊,没完没了。忍无可忍:拆!
不得不说,Futaba的结构设计还是很顺手的,拧几颗钉,两分钟之内,整个右手摇杆组件就拿下来了。
再拧下一颗钉,Aileron电位器PCB就拿下来了。
白色电位器边缘有四个显而易见的卡扣,稍稍撬几下即可轻易打开。
用棉签擦拭碳膜表面。
下面这张图可以明确的看到这个电位器并非市售的通用品所能直接替代的:
*)磨损痕迹表明它使用的全部行程范围只有50°左右。左右两边的大片碳膜崭新崭新无任何磨损。
*)可以看到50°之外的区域的碳膜是印刷在左右两条弧形银浆导电带之上的,明显的高/厚起来,也就是说,两侧阻值很低,只有中段有磨损痕迹的这一带是工作区域。这是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行程内的分辨率。
记得电刷触点也要擦干净。分两组共5个触点。然后原样装回去。
实测阻值1.1kΩ,这是Aileron 和 Elevator 两个电位器并联的阻值,每个电位器是 2.2kΩ。
升降舵电位器也是同样。不同的是电位器轴孔中穿过一束导线,是去往副翼电位器PCB的。
擦过的棉签是这个样子,罪魁祸首就是那一点点黑色粉末。为了这一点点粉末而换掉整个电位器,而且还变成了非原装的,而且PCB还留下补焊痕迹....实在得不偿失。花大几百返厂就更冤了。
全部装回去,先不用上后盖,进入校准界面。如果报错“Out of range”,就动动摇杆,直到显示可以校准了,就把摇杆保持在那里,校准一下,然后退出再进入校准,一般两三次之后都可以逐步逼近并最终校准成功。
现在摇杆定位又重新稳如磐石了。
原理:
*)之所以飘,是因为磨损下来的碳粉堆在碳膜表面和电刷上。碳粉不安分,乱跑,今天这里多一些,明天那里多一些,于是导致了阻值的飘移。
*)除非雪藏不用,否则这样的磨损总会发生,只要没有磨断或磨透,都可以继续使用。用不着换新,只需把捣乱的游离碳粉去掉,整个世界就清静了。
*)表现正常无症状的控,不代表电位器无磨损,只是磨损下来的粉末暂时比较老实的待在一个地方没乱跑,而已。
要点:
*)果断拆,这点东西对玩模型的来说实属小菜一碟。加上 Futaba 本身设计合理,拆卸/装配完全无损,整个过程毫无痛苦,甚至是一种享受。
*)碳膜用棉签干擦,擦干净即可。不使用任何液体!禁用包括无水乙醇在内的任何溶剂!这才能保证碳膜的原始强度,进而日后的寿命。
*)扣上后盖之前,顺便用吹尘球把灰尘吹吹干净。
总结:
只要遥控器仍能运作,电位器只是飘,那么拆开擦擦就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无需返厂!无需更换元件!无需动烙铁!所需全部工具就是人人都有的十字 + 一字 两把改锥。效果堪称完美。至于能保持多久,目前为止十天了,其间飞过三次,发帖之前特意又看了一眼,仍然稳稳的在中点。后续随观察跟进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