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楼主: zachary_dcb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X8结构效率问题的探讨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12-11 21:00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帖子了,受教了!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22
发表于 2013-12-11 21:1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分享这么多实践经验。论坛里老高也玩共轴8桨。(他的是 H8)

23
发表于 2013-12-11 21:30 | 只看该作者
老高的H8是不是可以避免拍摄到浆的问题?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01:15 | 只看该作者
kgbyaya 发表于 2013-12-11 21:30
老高的H8是不是可以避免拍摄到浆的问题?

他的H8是摄像头前置的,我的X8是中置的
25
发表于 2013-12-12 02:15 | 只看该作者
leicht 发表于 2013-12-11 20:37
我也闵行上班。好巧

加我,一起聊聊
26
发表于 2013-12-12 02:15 | 只看该作者
zachary_dcb 发表于 2013-12-12 01:15
他的H8是摄像头前置的,我的X8是中置的

现在也中置了,一样拍不到浆
27
发表于 2014-1-11 23:1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学习了

28
发表于 2014-1-15 15: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冬日之雪 于 2014-1-15 15:52 编辑



楼主你好,我也在玩X8,你所说的上下桨不同螺距增加效率确实如此,我4110电机上桨1540下桨1570,螺距大三个,飞行时间来看确实比上下桨同螺距时有增加,还有就是电机间距,很感谢楼主的用心!哈哈,在这请教个问题,我准备做一个30mm管的X8,电机座想做成外倾角5°的一体电机座,想问下外倾角是否会对飞行的稳定性真正的起到一定作用,它的利弊有哪些?零件已经准备加工了,望能得到指点。对于云台和脚架干扰的问题,我自己是准备做脚架与云台一台的三轴云台,年后加工,哈哈。
哦,补充下,我算了下我新的这架X8起飞重量在6公斤的样子,电机仍旧是4110KV400,1540桨和1570桨,电机座现在设计是间距10厘米加上电机的距离13厘米超过了,问题大吗?看您测试到13厘米为止,是否超出13厘米后效率降低了?还有我这个起飞重量及动力配置问题不大吧?即便四轴情况下飞单电机出力1500克。


29
发表于 2014-1-15 19:24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在尝试X8,好好学习一下。这个效率问题实在太复杂了,方方面面考虑的太多,实在让人头痛,感觉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0:34 | 只看该作者
冬日之雪 发表于 2014-1-15 15:48
楼主你好,我也在玩X8,你所说的上下桨不同螺距增加效率确实如此,我4110电机上桨1540下桨1570,螺距大 ...

额,感谢你的支持,好久没来论坛了,旋翼现在有采用平铺和上倾角两种,一个是提升平飞时的稳定性,一个在遇到侧风时能有较好的稳定效果,但是总升力会有所衰减,如果你的X8总起飞重量只有6KG的话,可以考虑采用一定角度的上倾角,如果是异型机架,要注意上倾角要相对于重心来测量和调整,关于为什么我只测试到13厘米。。。因为。。。美观问题,呵呵

31
发表于 2014-1-23 12:53 | 只看该作者
zachary_dcb 发表于 2014-1-23 10:34
额,感谢你的支持,好久没来论坛了,旋翼现在有采用平铺和上倾角两种,一个是提升平飞时的稳定性,一个在 ...

常规的X8在画图了,和零度高一一样的外观,采用了30mm的碳纤管,电调放管内,并加工了5°角的斜块固定电机,您最近有没有进行测试?
32
发表于 2014-1-25 23:0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33
发表于 2014-1-26 00:26 | 只看该作者
风罩在旋翼机上没用。在fpv有用。风罩确实可以提升拉力,但是其拉力小于自身重量。所以无意义。
34
发表于 2014-11-27 1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zhcs 于 2014-11-27 10:52 编辑

楼主好贴,分析的很到位。最近也在装H8,很收益。
不过有一点我的看法不同,共同探讨:楼主原话:可以简单的认为,8轴坏一个电机就变成6轴,6轴坏一个电机变成4轴,而X8坏一个电机如果该力臂剩余电机动力不足的话就相当于变成了3轴,不是一个稳定结构。
我认为:X8如果有一个电机停转,因侧倾控制,对角机臂2个电机只能提供1个电机的全额升力,但另外四个电机可以提供全额升力,因此,其在保持平衡的情况下,总升力应该是接近6轴,其原理跟平铺8轴是一致的。
只要坏了一个电机的机臂的另一个电机不停转,不会变成3轴,只是限制了对角机臂2个电机的升力。




35
发表于 2014-11-27 10:51 | 只看该作者
上下桨本来就效率不高,上下桨合起来效率打个75折。
x8最大的优势是小轴距可以上大桨。
36
发表于 2014-11-27 10:55 | 只看该作者
alexleft 发表于 2014-11-27 10:51
上下桨本来就效率不高,上下桨合起来效率打个75折。
x8最大的优势是小轴距可以上大桨。

每个人用X8的出发的不同,我是因为喜欢它的小体积(比平铺8轴)和高安全性(比四轴)。效率只能退而求次了。

37
发表于 2014-11-27 11:39 | 只看该作者
希望楼主帮我分析下共轴双桨电机的效率  http://bbs.5imx.com/bbs/forum.ph ... =1010619&extra=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3:10 | 只看该作者
szhcs 发表于 2014-11-27 10:45
楼主好贴,分析的很到位。最近也在装H8,很收益。
不过有一点我的看法不同,共同探讨:楼主原话:可以简单 ...

谢谢你的提醒,我可能说的太笼统了。

你考虑的情况是处于悬停工况,但是在机动状态下就会有明显的差异,处于悬停状态时,只要有一组对角线的电机完好就能支撑起整个多轴的稳定,损坏一个电机的那一支力臂与其相对力臂只要保持输出升力一致即可维持平衡,但是在打方向的时候,就会发现略有晃动的情况发生,特别是在在重载荷情况下,转向的时候上下旋翼突破气动耦合状态,效率会急速下跌的,这时候,共轴双桨一组电机相比平铺八轴来说,只能有65%到70%的效率,那这时候,其实总升力只相当于4~5轴平铺的效率,如果动力余量不足,会造成姿态不稳而炸鸡,但就目前来说,X8模式很少有这种情况发生,一般我们只是在X4就能起飞的机架上多添加一组动力,提供额外的负载提升而已,我得出这个结论其实是因为我的机架起飞重量过重,单电机升力最大2600克,理论X8模式可以有80%的效率,就是16.6KG的最大升力,但是我整机起飞重量接近9KG,在拆除一个桨叶的情况下出现了姿态不稳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前行同时转向的时候会有向缺失桨叶的那一侧力臂倾斜过度的情况,其实无论平铺8还是X8,在电机损坏一组的时候,都应该减缓整体飞行速度,因为它相对稳定的结构被破坏了,为了维持平衡只能减少其他电机的输出,总体安定性会变差好多,你看我这样补充是不是可以解决你的疑问了?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3:38 | 只看该作者
woaidengbinbin 发表于 2014-11-27 11:39
希望楼主帮我分析下共轴双桨电机的效率  http://bbs.5imx.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10619&e ...

你的帖子我看过,主要是因为手上没有这种类型的结构,不好随意下判断,但是你帖子里有一个理论:一般来说,扭矩相同的情况下,共轴双旋翼的上下旋翼在悬停状态的拉力之比为CTlow/CTupp=0.85左右,随着前飞速度的增加,在μ≥1.5时,CTupp=1.05CTlow。
这个理论是适用于固定翼前拉式的推进方式,由于上桨同样处于高速气流的冲击,其叶面正负压力差缩小,导致升力或者说是拉力减少,下桨和上桨的拉力就会相对接近,但是我们多旋翼飞行器,一般来说,很少会处于这种极端情况的,例如急速爬升,大倾角前行等等。还有一点,就是上下桨间距过近的话,的确下桨由于在上桨的下洗气流中,转动阻力会变小,但是你要考虑到要为了保持一定的扭矩平衡,下桨只能加快转速来提升反扭力,这样也会破坏气动耦合的。增大间距,使得上桨的下洗气流有一定空间进行收缩,你那个共轴滑流图也明确的告诉你了,下桨能有效利用做功的滑流,就是R-R1这一段,间距越远,R1会越小,下降阻力越大,升力也越大,总体效率会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多轴不可能有太多的距离来让上桨下洗气流完全收缩,所以我们要利用它衰变最快的那一段距离来进行效率的提高。

还有,千万要注意不要混搅的是,共轴双桨直升机是相对于共轴单桨带尾旋翼直升机效率高,这个理论没有把所有参数都交代。会误导很多人的。

另外说一下,你的那个双电机穿心式共轴模块。。。暂且这么称呼,首先他适用的对象是不考虑效率,只为了提升拉力和减少螺旋桨反扭力的固定翼飞机,因为固定翼的先天条件决定了他所用旋翼的最大尺寸,在做机动动作的时候,单电机会有很大的反扭力,做横滚动作的时候会很明显转速不一致的情况,使用共轴双桨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现象,而且由于总体动力的提升,可以换更小一号的电机或更小一号的桨,在高速飞行时,固定翼旋翼动力损耗是很大的。


40
发表于 2014-11-27 14:42 | 只看该作者
哦 因为共轴研究和数据多是从直升机的范畴来做,多旋翼的还是要根据本身的结构和气动理论来探讨 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