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确实没这么好的条件,连轻木也没见过(后来有了,都是从日本进口的,包装那叫一个讲究,塑料袋套好,十片一袋,一点色差没有,白得像纸,晃瞎钛合金的什么眼)所以教练能够教给我们的也就是一些最基本的制作要领和要求。自己削螺旋桨,自己手拨螺旋桨启动、磨合发动机……记得那时少年宫里唯一一台电热发动机还是银燕的侧排气,疲软无力,启动超级困难……
现在模型商品化的程度很高了,零配件基本都不需要自己再去用笨办法做。什么锂电池无刷马达CNC加工复合材料,若干年前回归RC一再怀疑自己是否白痴。回想90年代初“退魔”转入静态模型的时候,自己收藏的两台OS40 FSR BB送给了山东队的任洪教练,老哥们儿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连我都不太看得上的美国FOX40(铸铁活塞的,没磨合过)都当宝贝似的拿走了。飞线操纵攒下的Sullivan和Dubro的操纵手柄、钢索以及APC马刀桨当年都好似奇珍异宝一般。甘肃省航校连蹭带赖着不还弄来的两台Rossi黑头后排气2.5cc竞速被用来做了两架当时超级NB的F1C。
现在想来除了暗自发笑,也多了很多感慨。虽然商品化、产业化的模型大大降低了门槛,吸引了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其中,但也在无形中让人们淡忘了扎实的基本功,忽略了模型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国外的爱好者在另一扇门的背后重新拉开了差距。每每想起这些,有些茫然,不知道该说点啥。其实,每当我有新的东西完工,都有过犹豫是否要发出来贴在论坛里。实话实说,没有半点炫耀的想法,只是希望能够唤醒那些和我差不多的老模友们心底那一点点回忆,勾引他们,还有现在为数不多但十分令人感动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同好,一起来聊聊,侃侃,互相交流一些心得,绝活儿,当然最好能令更多新人意识到“态度”这种东西其实真的真的很有用,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不单单是模型,会让大家在更多的事情当中更接近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