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培才 于 2025-3-30 09:11 编辑
自行设计飞机,从这一刻开始 中航工业
2025年03月29日 08:04北京
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 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长河中深挖细掘
飞机发明以后,在军事、经济、社会等领域广泛应用,形成一个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领域。作为高科技产业,航空工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科技研发。
1951年,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举全国之力组建并优先发展航空工业。经过“一五”时期的艰苦奋斗,以初教5初级教练机和歼5喷气式战斗机成功首飞为标志,我国航空工业胜利完成“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目标任务。着眼于国防与航空工业自主发展,进一步向自行设计研制飞机转变的计划,被党中央提上重要工作日程。
返回到航史馆第二展厅第三部分“自行设计摸索尝试”部分, 玻璃展柜里有这样一纸文件,抬头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快速公文”。细看标题一栏,赫然写道——“关于成立飞机、发动机设计室的命令。”缓急程度:加急。
1956年8月2日,经党和国家批准,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局长王西萍签发《关于成立飞机、发动机设计室》的命令,决定在沈阳成立飞机设计室和发动机设计室,加快发展科研设计能力。从此,新中国有了自己的飞机设计研究力量,开启了自行设计飞机的历史进程。
从何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空军在谋划航空工业建设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在通盘考虑建立航空科研与设计机构的问题。1950年1月5日,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联名向中共中央呈报《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意见书》,在第四部分中提出“设立研究院,进行飞机设计、电器制造等研究,设置研究仪器、大风洞”,对航空科研与设计机构建设有了一些具体构想。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几乎是一张白纸的基础上、在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中诞生。为满足战争急需,综合考虑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等方面因素,党中央规划了先维修后(设计)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道路。
随着“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航空工业在完成战时飞机修理任务,走向批量生产制造新阶段之际,产品试制生产中的工艺技术和材料供应问题逐渐增多,科研设计落后于生产试制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与此同时,对于航空工业的后续发展问题,党和国家各层面都深刻认识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展航空工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地进行产品研究设计的方针,不能依靠引进国外成熟产品的短期应对策略,因而必须建立自己的航空设计研究机构,开展航空科学技术研究。
为落实党中央要求,第二机械工业部以及航空工业局先后与苏联顾问和专家进行磋商座谈,探讨如何进行中国航空科研建设。经过反复的修改和论证,1956年5月15日,王西萍署名向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呈送《关于航空工业发展现状与今后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为了使航空科学研究与产品设计工作在10年内赶上国际水平,必须大力建设并迅速发展航空科学研究与设计机构。
一纸命令
经慎重研究,1956年8月2日,航空工业局局长王西萍向松陵机械厂、黎明机械厂发布了《关于成立飞机、发动机设计室的命令》(以下简称《命令》),在两个工厂分别组建飞机设计室和发动机设计室。这两个设计室行政上委托工厂领导,业务上由局机关直接领导。10月和11月,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和第一个发动机设计室相继成立。航空工业局任命徐舜寿为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黄志千、叶正大为副主任设计师;任命吴大观为发动机设计室主任,虞光裕为副主任兼主任设计师。
《命令》确定了飞机设计室的主要任务:集中一批技术力量,一边学习苏联的产品设计资料和相关的基本规范,掌握设计计算程序和方法;一边在工厂进行生产实习,熟悉产品的工艺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始部件和整机产品的实习设计,为将来建设飞机设计所准备条件和培养干部。飞机设计室行政上委托松陵机械厂领导,业务上由航空工业局生产技术处领导。鉴于设计室所担负的任务与工厂设计科不同,为了防止设计室的工作同工厂当时生产上的一般需求混淆,影响飞机设计工作,航空工业局规定工厂不能直接向设计室布置任务。
1956年9月12日,航空工业局副局长徐昌裕在松陵机械厂主持召开飞机、发动机设计工作座谈会。松陵机械厂副厂长熊焰,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副厂长程华明,飞机设计室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发动机设计室虞光裕以及两厂的苏联专家等参加会议。会议对飞机、发动机设计工作发展的技术途径、方针、人才调集、计划安排等进行了研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自行设计应尽快开始。同时,确定了飞机设计室“两阶段”的发展思路:第一是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配备人员,组织力量,学习、消化已有的苏联资料,编写有关设计的原始资料,并与国内各有关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机构联系,寻求技术支持;第二阶段开始自行设计飞机。
人员配备
《命令》中任命徐舜寿为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黄志千、叶正大为副主任设计师。徐舜寿等设计室领导到任后,在航空工业局的支持下,按照飞机设计所需各专业设置和人员配备计划,从航空工业局、各厂等抽调人员。
▲徐舜寿
▲黄志千
▲叶正大
其中,毕业于航空工程专业、在航空工业局机关工作的管德、叶锡琳、陈钟禄、高锡康、李永明等,希望在自己所学的技术专业道路上能做更多的工作。他们向上级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后来到了飞机设计室。来自北京南苑211飞机修理厂的陆孝彭、沈尔康,来自伟建机器厂的屠基达、陈一坚,来自洪都机械厂的林家骅,他们大多数人是各飞机厂设计科科长或副科长。还有从松陵机械厂设计科挑选的冯钟越、李文龙、汪子兴、吴孟伟、李克唐、张颖芝、林梦鹤、席炆、赵智明、王培宏等20多人,大多数是设计科的主管设计员,技术上都是拔尖的。此外,还从南京和沈阳的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当年毕业生中挑选优秀学生充实设计室的技术队伍。
到1957年8月底,全室共108人,其中技术人员92人,平均年龄只有22岁。
机构设置
飞机设计室成立后,组织机构也很快搭建起来。组织机构相对简单,就是在主任设计师下设立专业组。各专业组设置为:总体设计组,组长程不时;空气动力学组,组长顾诵芬;重量组,组长金刚裕;模线组,组长徐克源;强度计算组,组长冯钟越;机身设计组,组长屠基达;机翼设计组,组长沈尔康;起落架设计组,组长吴孟伟;操纵系统设计组,组长陈今;发动机、燃油系统组,组长陈嵩禄;液压冷气系统组,组长郭松林;高空救生组,组长吴石青;特征设备组,组长周兴文(后为胡诞园);军械安装设计组,组长胡除生;文件、标准检验组,组长胡除生(兼)。后来,又成立了理论外形专业和颤振专业,分别设在总体组、气动组内。
▲飞机设计室的同志们与苏联专家在一起
飞机设计室内还设有独立的资料室和图书组,收集国内外各种飞机资料及图书期刊,供设计人员借阅使用。在主任设计师办公室内,设有行政助理与秘书各一人,以及处理室内日常行政财务工作的会计组。
1956年11月,设计室人员基本到齐。党支部和团支部相继成立,党支部书记由厂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汇青担任。刚刚组建的设计室条件很艰苦,一开始的办公地点安排在松陵机械厂技术大楼三楼几间办公室里,非常拥挤。从外厂调来的人员一律不准带家属,都住在招待所,在集体食堂吃饭;招待所没有开水,他们就自己动手劈柴燃煤烧水。尽管条件艰苦,但设计室人员都能以工作为重,忍受生活上的不便,毫无怨言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为了解决办公室面积不足的问题,航空工业局在1957年投资近10万元,由松陵机械厂基建处组织施工,将厂部大楼后面一排工厂教育科的小红房进行维修、改造,作为飞机设计室的办公场所。
硕果累累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徐舜寿带领飞机设计室人员,完成了队伍组建、人才培养、设计规范搜集和编写等工作,自行设计出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歼击教练机,开展了初教6飞机、强5飞机的方案论证,探索了超声速战斗机方案“东风107”,创建了超声速风洞。
▲《设计员手册》
▲设计人员在总装车间与歼教1合影
▲初教6木质样机
1958年11月,哈军工“东风113”设计人员集中到松陵机械厂第二飞机设计室,飞机设计室改称第一飞机设计室。1959年10月,第一、第二飞机设计室合并改称产品设计室。
1961年6月,国防部第六研究院正式成立。7月18日,总参谋部批准六院成立10个研究所,并决定以产品设计室、空军第一研究所为基础组建飞机设计研究所,番号为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简称六院一所),负责飞机总体设计和研究工作。
8月3日,六院一所于沈阳正式成立,后发展为现在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至此,飞机设计室圆满完成了在成立时所赋予的“为将来建设飞机设计所准备条件和培养干部”的历史使命,在新中国飞机研制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color=rgba(0, 0, 0,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