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ENYEE 于 2015-1-13 09:57 编辑
机尾翼是模型飞机的重要部件,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模型的性能.
那么机翼的设计制作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对于竞时模型來讲:模型在飞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有多种,其中诱导阻力是主要矛盾.
克服诱导阻力的方法又有多种:加大翼展,增加展弦比是最有效的作法.
所以在自由飞模型的发展过程中,翼展在逐步增大.
FlB模型:在70年代前翼展在1200~1300之间;
到80年代从l300开始翼展逐年增加,到一米六几.
当今翼展己超过1800.
下面就把这个变迁过程和结构的变化作个简要分析:
F1B飞行重量只有230克,飞行载荷很小,结构设计主要考虑在出手时的过载和着陆时的冲击载荷.
強度是抵抗破坏能力;刚度是抵抗变型能力.橡筋模型的设计主要考虑刚度,刚度够了强度也就够了.
这和牵引模型不一样.牵引模型的受力较复杂,特别是脱钩时的弯矩.
随着材料工艺的不断发展变化,F1B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代:70年代前机尾翼是桐木翼肋松木梁构架结构;翼展一米二几.重量在40几克.(第二张)
第二代:80年代翼粱为复合梁(木质加碳片),机翼前缘轻木蒙板,翼展可达一米六以上,机翼重量约40几克.(第一张图)
第三代:机翼前缘为碳蒙皮,翼展可达一米八,重量在60克以内.(第三张图)
第四代:会全碳上下蒙皮(现在还沒有)
当然这也和橡筋重量的不断减少有关,给结构的变化挤出了重量余地.
|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