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丹顶鹤 于 2021-11-12 13:50 编辑
1961年空军要求在歼5飞机上加挂1400升副油箱,但担心空油箱能否投放安全。于是我们如法炮制,用轻木做副油箱缩比模型,加铅条调重量、重心和惯距。由于在风洞中的投放轨迹肉眼看不了,于是请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位车间主任和摄影师张冬凉(电影《哥俩好》的摄影师),又向水电科学院借了高速摄影机进行现场拍摄。最后发现1400升副油箱伸出机翼太长,自由投放时弄不好副油箱会从机翼上表面翻过去,还会打机身尾翼,因此只能用强迫投放方式。 过去做航模的主要材料是轻木,在做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时,模型制造也要用轻木,林业部曾在云南专门开辟了一片轻木林,“wen ge”中因取消了航模运动,曾问我们是否不要轻木林了,我们回答“还是要保留,我们航空业还是需要的。” 图1 1979年12月30日,歼8白天型设计定型资料审查,左起:作者、钟敏昭、管德、邱宗麟合影 1965年,我们开始设计歼8飞机时遇到了飞机尾旋安全的难题,按惯例应该作立式风洞的模型尾旋实验,要确定飞机进入尾旋的动态特性及其改出方法。当时国内还没有立式风洞,还不能做这项工作。1957年我们设计歼教-1飞机时,尾旋特性实验是由苏联中央流体空气动力研究院在他们的T-105立式风洞中作的,其实验报告则到了1959年底才交给我们,当时歼教-1已经停飞了。 图2 作者(后右2)1985年8月与空军检查组在阎良合影 为进行歼-8飞机的尾旋特性研究,我想到了利用自由飞遥控模型来进行。当时不是靠航模爱好者的努力,而完全是工业化的方式。因为确定模型的尾旋特性,必须严格按动相似准则,重量按长度的3次方缩比,惯矩按长度的5次方缩比。模型是由601所车间木工组加工的,也是轻木挖空后粘合的形式,以便加铅配重调重量、重心和惯矩。模型的遥控系统是由专业的飞控所——618所正式设计、制作的。为了模型能多次使用,还专门请降落伞厂——513厂设计了一具回收伞。是在试飞研究所——630所(现在的试飞院)作的试验,他们专门改装了一架运-5飞机可以外挂并投放。1967年6月整套系统就做成了,并进行了飞行试验,记录则用高速电影摄影机。1967年9月正当“文化大革命”武斗高潮时,我因歼-8飞机的发动机WP-7A试飞一事去630所,630所尾旋课题组的同志非常认真地为我演示了他们的试验结果。没有合适的放映场所,最后就在630所的礼堂,前排只坐了我们五六个人。电影放了从模型投放,遥控进入尾旋到蹬反舵,推杆的全过程。歼-8自由飞模型的尾旋特性和歼-7飞机说明书里写的基本相同,后来我们就把它写进了歼-8飞机的飞行员手册。看来遥控自由飞模型对研究飞机的动态特性是个很好的工具。 图3 作者为《名人话航模》亲笔撰写的文稿 总之,开展航空模型活动对造就航空人才非常重要。青少年的航空普及之日,就是我国航空事业从大国走向强国之时。 图4 作者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在小组会上发言 图5 作者近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