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查看: 17857|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D机/KT机] “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s): 提升3D性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0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在Rc groups上看到一段视频和相关的贴子,引起了我对“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s)的强烈兴趣,非常值得转到国内网站上分享,以下转载RC groups上的原文,再加上本人的翻译。


http://www.rcgroups.com/forums/showpost.php?p=21332229&postcount=7100

Vortex generators
I get a lot of people asking me about the Vortex Generators that I have shown here before and how to make them. Below are pics showing exactly how they are made. I use Welders adhesive to glue them on. Put them on with the glue wet so you can move them around to the perfect spot.

Where to put them:

On the wing has the most effect. If you take the highest part of the airfoil down to the leading edge and divide it in thirds, you want the VGs in the first third. On the 60"s I put one set of VGs at every rib location on the wing (6). On the wing VGs make your roll control, authority, speed and preciseness better. It will also increase the stall angle and reduce wing rock.

On the horz stab and elevator. I only put them on the outer portion where the elevator is full width. VGs on the Horz stab and Elevator increase the power you have with the elevator and increases the precision and feel of the elevator response. You can tumble like crazy with the VGs on the rear control surfaces.

Rudder does the same as with Elevator. Just make the response better and power better.

You can put them in other places to smooth out airflow around things. Like with the Edge below I am using a VG on the cowl to smooth out air hitting the wing and fuse junction.

Just play with them, you can't screw it up. I have never seen a configuration of these that didn't make some improvement.

How to align them:

30-45 degrees to the relative wind.


Where to get the material:

3/16" Styrene Stock in the model train section of your LHS. Welders is at Lowes.

How big of a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In my opinion, RJ Gritter's and several others who have tried this on a 60" the VGs setup like I have below will make the airplane 35+% better. Now better is a subjective thing but even though they are a pain to install I couldn't imaging going without them any more. They just make everything more EXPier!

Try it on your beater and see if you like it!

很多人问我怎么给飞机加装涡流发生器(VG),以下是制作和安装的图片,我使用的是Welders胶水,在胶水还是湿的时候粘上去,这样可以方便调整位置。




安装在哪里:

安装在机翼上是作用最大的,把翼型最高点至机翼前缘的距离分成三等分,VG应该安装在前三分之一处。VG在机翼上可增强对横滚的控制,舵效,速度以及精确性。并能提升失速角度,减轻机翼的晃动。



在平尾和升降上,我只装在平尾的外部与升降舵宽处对应。VG可以提高升降舵的力量以及舵面反应的精确度。在尾部装上VGtumble会更暴力。



方向舵也是一样的,可以提高舵面的反应和力量



你还可以在机身的其实部位安装VG使气流平顺,例如我在这架EDGE上把VG装在了机头罩侧面使得机身与机翼连接处的气流更平顺。



大敢尝试好了,只会好不会坏的。我还从没见过装上VG后性能没有改善的情况。


安装角度:与气流成30-45度夹角


材料哪买:

3/16" Styrene可以在火车模型柜台找到。Welders胶水在Lowes有。




有多大区别?
我和RJ Gritter以及好几个其它模友在60英寸飞机上有以上方法安装了VG,大家感觉性能提升至少35%. 当然飞行性能是个很主观的感受。虽然安装有点麻烦,但我现在已经很难喜欢上没有VG的飞机了。反正能使性能全面提升到更“专业”的层次。

不防一试,看你是否喜欢。




[ 本帖最后由 freesex 于 2012-8-6 10:15 编辑 ]

IMG_1795.jpg (161.24 KB, 下载次数: 183)

IMG_1795.jpg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44
发表于 2014-7-8 20:04 | 只看该作者
这东西,记得大飞机上是类似半个圆弧一样安装在机翼上表面的,原理是把距离表面远一些的高速高能量气流通过VG来导向并且翻转,吹向机翼表面,增加在低速时候机翼上表面气流能量的不足,那样使气流不容易分离,降低失速速度~~
但是的确前提是飞机的速度还是要一定的,并且表面如果太粗糙的话,原本气流就很杂乱,增加这些和不增加区别不大
43
发表于 2014-7-7 23:50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加了VG  EF 60寸 EXTRA 300 确实 焕然一新 低速性有了 质的飞跃
42
发表于 2013-11-24 22:32 | 只看该作者
b122350 发表于 2012-8-7 00:14
:em01: 记得野马战斗机研发的时候发现个问题,用凸透螺钉要浪费10%的燃料,增加10%的阻力。改沉头螺钉后最 ...

谁来发明个可以收放的涡流发生器,高速收起,低速打开,就完美了

41
发表于 2013-11-24 22:30 | 只看该作者
gyro 发表于 2012-8-6 12:46
还真可以搞搞。。。

话说翼尖小翼装不装有什么区别?

实测翼尖小翼提高大约30%的横向稳定性,50%的侧飞性能,20%的方向舵效,谁用谁知道

40
发表于 2012-10-6 18:18 |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2-10-6 16:06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兄弟用其他机型测试过了?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20:50 | 只看该作者
Extreme flight 60英寸 extra 300
37
发表于 2012-8-10 19:47 | 只看该作者
请问下视频里的飞机是什么型号?
36
发表于 2012-8-10 16:1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有用的话,希望对安装位置和角度进行进一步的规范确定。
35
发表于 2012-8-10 09:57 | 只看该作者
:em26:
34
发表于 2012-8-10 00:06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扰流器的作用就是把层流附面层变成紊流附面层。

层流附面层阻力小,但比较容易分离,一旦过早分离就失速了,而且处于分离点之后的舵面自然舵效也好不了。
紊流附面层虽然阻力大一些,但不易分离,这才造成了前文提到的种种效果吧。
33
发表于 2012-8-9 20:54 | 只看该作者
:em04:
32
发表于 2012-8-9 10:40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做牵引,要加一根扰流线,好象原理与这个差不多。
31
发表于 2012-8-9 09:55 | 只看该作者
涡流发生器与来流的夹角(即,以确保产生连续通畅的嵌入式涡流;
这句话我理解为,涡流发生器安装角15°到23°直接,窃以为楼主可能装得过大了,另外用D板未免太厚。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2:10 | 只看该作者
谢顶,各位:em21:
29
发表于 2012-8-8 20: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又学了一招
28
发表于 2012-8-8 14:37 | 只看该作者

百度的结果……

中文名称:涡流发生器 英文名称:vortex generator 定义:用以防止气流分离,安装在翼面或机身上产生小旋涡的翼片。随着对21世纪的飞行器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对21世纪的空气动力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未来的军用飞机将更突出低可探测性、高机动性、超声速巡航和短距起降等要求,对民用飞机则突出经济性更好、乘坐更舒适、环保性更突出等要求,而传统的飞行器外形很难满足新的要求,必须开拓全新的气动外形和飞行方式,建立新的气动数据库。
  
在开拓新飞行器外形和飞行方式的同时,还必将发展出许多新颖的空气动力技术。例如通过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包括吸气、吹气、微振动、微涡流发生器、特定的表面粗糙度分布等,改善飞机的升阻特性和操稳特性,用智能材料和智能结构,让飞行器的主要气动面按飞行状态自适应地改变外形,使飞行器在不同的飞行状态都处于最佳外形,从而产生最佳的气动性能等。
  本刊从这期起开启"空气动力之窗"栏目,将陆续刊登围绕21世纪空气动力学新概念和新技术的系列文章,欢迎大家投稿。
  飞机在其飞行包线范围
内,如果机体表面出现不利的气流分离,将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例如增加阻力、降低升力、导致提前失速和不对称失速等。此外襟翼偏转后,襟翼表面上的气流过早分离会导致失速迎角减小,最大升力系数降低;操纵面上的气流分离可能导致操纵面效能降低、操纵杆振动;平尾上的气流分离可能导致飞机危险地自动上仰。涡流发生器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有效地阻止以上各种气流的过早分离。
  工作机理
  涡流发生器实际上是以某一安装角垂直地安装在机体表面上的小展弦比小机翼,所以它在迎面气流中和常规机翼一样能产生翼尖涡,但是由于其展弦比小,因此翼尖涡的强度相对较强。这种高能量的翼尖涡与其下游的低能量边界层流动混合后,就把能量传递给了边界层,使处于逆压梯度中的边界层流场获得附加能量后能够继续贴附在机体表面而不致分离。这就是涡流发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早在上世纪60 年代,一些空气动力学研究人员对涡流发生器控制平板湍流边界层的流动机理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对涡流发生器流动的湍流结构、流向涡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涡流发生器控制边界层,特别是控制湍流边界层分离的基本原理就是在于向边界层内注入新的涡流能量。
  接着空气动力学研究人员对控制翼型和机翼湍流边界层分离的涡流发生器原理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包括对涡流发生器的形状、几何参数及安装位置等,并针对其高度与当地边界层厚度相同的早期涡流发生器在非设计状态(即边界层不出现分离)的情况下,产生附加的型阻和涡阻的问题,提出了亚边界层涡流发生器和微型涡流发生器的概念。
  这类微型涡流发生器的高度相对当地边界层厚度都较小,甚至仅为当地边界层厚度的1/10,它可增加边界层底层的流场能量,能阻止大的逆压梯度形成并延缓边界层分离,而且在非设计状态又不产生大的附加阻力。
  研究表明,该类微型涡流发生器可使升阻比提高一倍以上,从而打开了将微型涡流发生器应用在飞机增升装置上的希望之门。
  对襟翼边界层的控制
  在飞机设计中,机翼增升一直是关键问题。通常采用由多个翼段构成的增升装置,流动分离情况因其几何外形和飞行条件而变得很复杂,要实时、准确地预测和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多段增升装置的机械结构复杂,使用可靠性降低、维护费用高。因此,现代飞机设计倾向于采用结构简单的增升装置,发展趋势是把后缘的二段或三段襟翼改为单襟翼。为了保持高升力系数,简单结构增升系统的每一部分都要加大负载,这将导致气流分离,特别是在襟翼表面上的过早分离。
  增升装置的流场易于分离,且分离形态复杂,有时甚至在小迎角时也会出现分离,这不仅降低增升效果,而且还会带来很大的阻力。如果用改变增升装置几何构型的办法来避免小迎角时的襟翼流动分离,则会带来最大升力的减小。
  因为多段增升系统的边界层分离主要发生在襟翼上,而要在襟翼上加装大尺度的涡流发生器在结构上几乎无法实现,而微型涡流发生器的出现使多段增升系统实现边界层分离控制成为可能。
  微型涡流发生器是基于对亚边界层叶片式涡流发生器的微型化改进,改进的内容包括:
   1.减小涡流发生器高度,以便在不使用襟翼时,涡流发生器可方便地收入襟翼舱;
   2.增大涡流发生器前缘后掠角,以减小型阻;
   3.涡流发生器与来流的夹角(即安装角)从15°增大到23°,以确保产生连续通畅的嵌入式涡流;
   4.对于反向旋转的涡流发生器,增大了每对之间的距离,以加大对其下游的影响区域。
  这种加装在襟翼前缘附近的微型涡流发生器,在设计状态下,既能保持最大升力值又能减弱大迎角时的边界层分离,在巡航飞行时随襟翼收入襟翼舱,从而避免了附加阻力的产生。目前在国外已经广泛在襟翼上使用了微型涡流发生器,如在美国的A4"空中之鹰"战斗机的前缘襟翼和一些新型商用飞机后缘襟翼上都使用了微型涡流发生器。
  美国NASA 兰利研究中心还把微型涡流发生器用于三段翼型的襟翼上,使升力系数和升阻比分别提高了10%和80%。近来,微型涡流发生器又开始向智能化方面发展。
  实际的使用效果
  在实际使用试验中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叶片式微型涡流发生器,一个的高度为0.25厘米的三角形,另一个的高度为0.1厘米的梯形翼,并分别安排它们产生反向旋转涡和同向旋转涡。针对所研究的襟翼边界层的典型分离线大约在45%襟翼弦长处,所以将微型涡流发生器布置于襟翼弦长的19%25%33%处。
  使用结果表明,在典型的着陆条件(迎角为)时,三角形或梯形的微型涡流发生器安装在襟翼弦长33%25%处都能有效地减缓边界层分离,而在19%襟翼弦长处仅有较小的梯形涡流发生器仍保持一定效果。这可能是由于较高的三角形涡流发生器产生的大的流向旋涡已漂移出襟翼边界层边界以外,削弱了把自由流动能量带入近壁面区域的能力。
  对于梯形的微型涡流发生器而言,当安装在25%襟翼弦长处时,反向旋转比同向旋转的微型涡流发生器控制效果更好;而在19%襟翼弦长处时,控制效果却是同向旋转比反向旋转的更好,其原因可能是在湍流边界层中,同向旋转的涡流持续的时间比反向的更长。
  襟翼微型涡流发生器的形状和位置对多段翼型升阻特性影响综合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控制效果可使升阻比从没有涡流发生器的5.2提高到9.0以上,最大可达到11,最差的也可提高到6.0
  在所研究的所有襟翼微型涡流发生器中,没有一种对最大升力系数有不利影响,可见这些涡流发生器都有效地使流动重新附着在襟翼上,因而推迟了气流分离。
  结果表明,在多段翼型和增升装置设计中主动应用涡流发生器,可以有效阻止气流分离,增加起飞、着陆构型的失速迎角,获得更高的最大升力系数,显著提高起飞构型爬升阶段的升阻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概念涡流发生器的提出,这一特殊气动力部件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7
发表于 2012-8-8 14:14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想知道具体的原理,以及气流的路径改变到底是如何作用的。
26
发表于 2012-8-8 12: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顶 freesex 兄:em26:

陈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